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浅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以西南某民族高校为例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3-19 阅读:( )

  作者简介:

  1、张吉俊,男,1990年2月,青海门源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助教

  2、陈鑫婕,女,1988年12月,广西桂林人,西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助教

  3、徐博,女,1991年3月,重庆永川人,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助教

  张吉俊 陈鑫婕 徐博

  (1、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3、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关键字】大学生 网络 思想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须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截至2014年12月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学生群体占比为38.8%,其上网场景多为学校、家庭。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逐步被肯定,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走进网络。

  一、网络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

  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的建设标志着高校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行者。1997年起,高校进一步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意识,一批承担网络宣传教育工作的主题网站迅速建立。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16号文件,同年12月,教育部、共青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些意见的颁布充分形成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

  二、网络思政教育的目标与特征

  目标是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生建立平等自由的沟通渠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循环,发挥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网络思政教育主要有平等性、互动性、个性化和广泛化的特征。

  三、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要充分掌握和运用好网络技术,抓好高校宣传住阵地。

  1、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丰富的网络信息可以培养大学生多元化知识构架,开阔知识视野。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互联网+的应用使大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碰撞思想花火,利于创造和发挥。

  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丰富的网络教育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匮乏,充实和拓展了教育资源和手段,为更大范围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广泛的空间。

  2、面临的挑战

  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挑战。网络思政教育打破了传统方式,教育者不再以绝对的权威向学生灌输道理,受教育者有了更多的机会提出问题、反驳其意见,甚至是质疑其正确性。同时,快速更新的网络信息对教育者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并未完全成型,在各种观念交织的网络,易受影响甚至走向极端,如何使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利用网络,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

  网络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及人际交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易使大学生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同时,手机、电脑等的应用,缩短大学生交际所需时间,但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交际困难。

  四、对民族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误区

  通过调查和对文献资料的梳理,笔者发现外界对民族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有以下误区。

  误区一,民族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普及网络技术及优化设备。随着国家民族高校的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教育、现代化设备、互联网普及等早已不是影响网络思政工作的主要原因,民族高校互联网建设,设备更新已基本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学生除来自偏远山区的个别外,大多都有手机等移动互联网产品并能熟练运用。

  误区二,民族高校形势严峻,网络信息要严防死守。开办民族高校是国家民族政策的体现,同时也是为更好的发展少数民族,发展民族地区,与普通高校相比,民族成分丰富,易受到各方关注。同时就存在网络信息严防死守,治理工作“堵”大于“疏”的工作方式。实际上,为避免大学生被不良势力利用,相关部门在工作中要加强打击违法违规信息源头,杜绝互联网“翻墙”软件等的传播与使用。建立正确的信息平台,疏通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坚定立场,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总结,网络思政教育是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笔者作为民族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做到不断学习创新,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民族高校思政工作,进一步研究民族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开拓民族高校思政工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冯刚,最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第2版

  [2] 李道明,全力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解放军报,2015.8.15

上一篇:助金,赋能,自我实现: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分层模式”

下一篇: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理想信念教育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