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4-28 阅读:( )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为例

  周志文 董秀丽 苗薇薇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东 276826 )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探索

  目前高校在校生多是“90”后,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实效性。要想提高学生上课抬头率,提高教学质量,适当的教学方法运用至关重要,笔者近几年尝试在思政课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收到了良好效果。下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课教学为例说明。

  一、问题教学法的涵义。“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营造一种问题的“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问题解决者”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1]它主要由创设问题情境,分析和解决问题三个主要方面组成。

  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在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欲望,是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形式多样,试举几例如下:

  1、以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为着力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概论》课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果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为着力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往往会比较感兴趣。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中,可简要介绍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生平事迹,并提出问题:你是如何评价xx伟人的?从xx伟人身上你学到了哪些东西?再譬如在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特别注重实事求是。

  2、从社会热点中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要以积极态度正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不回避学生提出的困惑和尖锐问题。例如在讲国际战略时,可提出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中国可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在讲构建和谐社会时,可让学生讨论中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及目前中国个人收入差距较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问题回答完后,教师要及时肯定和支持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对那些经过思考回答有创新有思想的学生予以表扬、奖励,不正确的要批评指正,正确引导。

  3、通过视频、案例、图片展示等创设问题情境

  《概论》课有许多好的视频、案例和图片可以展示给学生,在展示之前或之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如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可以播放视频《复习之路》第一二集,播放之前布置如下问题: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中,给学生展示改革开放30多年变化的图片后,提出如下问题:改革开放的利与弊。“要引导学生从正反、利弊、成败、优劣等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使其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4、从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中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概论》课,每位任课老师都深切感受到诸多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如在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可眼下中国个人收入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都挺大,那么共同富裕到底能不能实现呢?可让学生学生讨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目标能否实现?这个论题之下可以设置如下小论题:你是怎样理解“共同富裕”的?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中国为什么要提共同富裕?如果能够实现共同富裕,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个论题学生有争议,他们会各抒己见,激烈辩论,在辩论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良好的思维能力。

  (二)提出问题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精心设计并提出问题是问题教学法实施的重要环节,笔者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提出问题:

  1、教师提出问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他反对那种单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法,并使用问答方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笔者依据《概论》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课程重、难点要求,把课程内容整合为13个专题,每个专题又设计1-2个副标题,副标题是教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每个专题可设计3-5个具体问题,教学活动主要围绕这些具体的问题展开。各专题如下: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为什么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为什么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专题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专题四,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目标能否实现?专题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化及利弊分析。专题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印两国现代政治制度之比较。专题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中国个人收入差距较大的原因分析和解决路径。专题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柴静调查:《苍穹之下》的启示。专题十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台海问题前景展望。专题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中国对钓鱼岛问题可采取何种方式应对?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为什么说反腐倡廉建设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美国学者鲁巴克提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发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是创造的萌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5]教师不仅要带着满口袋问题走入课堂,还要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发问、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对现有问题的答案有所准备,同时须有被学生问题问倒的准备。[6]学生提出的好问题,教师一定要点名表扬和鼓励,或者计入平时成绩,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和获得成功体验,而且还能激发其它同学进一步表现自我的欲望和寻求问题的激情,另外,教师一定要认真筛选、归纳、分类并总结学生的提问。

  (三)分析和解决问题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一切科学讨论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

  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可有多种形式,如辩论、分组讨论和个体回答等。

  1、辩论。 例如在讲社会主义改造部分时,可提出辩题:建国初期,是否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时,可就“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目标能否实现”这一问题,发动学生进行辩论。辩题要提前告诉学生,事先确定好正反选手、主持人、评委等人员。

  2、分组讨论。事先分组,确定组长,每组以六人为宜,如果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太多,可以每次指定2—3个小组讨论。制定并宣布讨论规则,评分标准。论题和规则至少提前一周告知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讨论提纲,选定代表参加大班课堂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主要起协调和引导作用,要鼓励学生发言,发言精彩的同学要及时表扬,要善于总结归纳学生发言要点,最后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或留下继续思考的问题。

  3、个体发言。这种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边上课边提出问题,不需要学生课下准备。问题的提出要掌握合适的时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最好是在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之境界下抛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三、问题教学法实施应注意的事项

  (一)问题设置遵循的原则。问题设置要遵循思想性、科学性、现实性、坡度性、兴趣性等原则。问题在精不在多,要少而精,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到分析和解决问题,每一步骤都要求教师具备更为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能力、更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等,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

  (三)问题教学法必须辅之以其它教学方法和手段。问题教学法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体系,它在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把各种各样传统的、现代的教学方法包容进来,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分解和重新组合,从而获得运用任何单一教学方法都难以比拟的教学效果。[7]然而问题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所以必须辅之以其它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视频观感法、角色扮演法和多媒体教学等。

  参考文献:

  [1]高教研究室.现代教学中心.若干高效教学方法简介[J].成都理工大学理工高教研究,2000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24.

  [3] 彭付芝.“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4] 王天一.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7] 涂刚鹏.《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2).

  [6] 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3-76.

  作者简介:周志文,女,副教授,1971年5月出生,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教育伦理学。

上一篇:对湖南湘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新媒体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分析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