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师德教育在高校中的隐性作用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8-18 阅读:( )

  摘 要:当今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师德的现象,校园风气不再纯净。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校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和人生方向。因此,高校应加强师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精神保障。

  关键词:师德建设;高校教师;隐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037-02

  一、目前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和重要性

  1目前高校师德教育的现状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习惯和态度。”[1]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轻人品的现象。对引进的教师只看学历和科研,不做师德方面的要求,职称评审、年终考核也是如此,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行了。这就导致高校教师一心忙着自己的知识、学历、科研水平的积累和提高,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甚至多年使用同一种教材、同一本教案,以同样的教学方法去教不同专业、不同时期的学生,对学生要求不严,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更不能以德育人,甚至常把不良情绪和偏激想法带进课堂,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习不认真,不讲究真才实学,怕吃苦,我行我素,功利性很强,考试前要老师画一下考试范围,然后考前突击,整个学校没有体现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

  2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校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和人生方向,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幼儿读小学,小学读中学,中学读大学,大学读幼儿。这话听起来虽然有点不顺耳,但纵观现在的大学生:无生活常识,一点挫折就受不了,打架、斗殴、受骗等,这些现象不胜枚举。在大学以前,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太功利,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上了大学,以前的教育缺失都表现出来了,如: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辨别是非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等都不够。另外,进入大学,各种诱惑因素增多,使得大学生感觉很迷茫,无所适从。作为大学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真的应该再进行“幼儿”式教育,不能仅仅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二、师德建设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增强教师责任感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2]高校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教师的学识、责任心和处世态度、举止行为, 甚至衣着打扮都具有强烈的职业示范性,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师德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和教化作用, 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人格魅力, 努力完善自我,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根据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喜欢老师多讲一些理想、就业、感情、经历等方面的事情,这样教师的师德教育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它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以及学习到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高校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对大学生的人生方向产生的关键性的影响,从而切实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

  2影响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但目前高校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下降,学校对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也没有相应的约束,再加上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压力大,不愿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交往仅限于课堂教学,缺乏情感沟通与交流,关系越来越疏远与冷漠,再加上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处于一种强势、主动的地位,有的教师利用职权优势居高临下,更有甚者,让学生给自己打工(硕导、博导级别的),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占有学生的劳动成果,恶化了师生关系。“高校师生关系的伦理性要求教师具备传统的道德人格,欲实现高校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教师必须更新优化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理念。”[3]高校师生应该互相理解、尊重、信任、支持,形成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营造高尚的精神文化氛围,形成广大师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大学校园充满人文关怀和学术氛围,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3改善目前教育的环境和浮躁作风

  高校排名,排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津贴,比的是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以致学术抄袭、造假屡禁不止,急功近利,思想浮躁。学校不以教学为主要目的,那它的发展就令人担忧。现在高校中的学生(硕士、博士生)不喊导师为“老师”,都喊 “老板”,原来是导师手上有课题,让学生做做就有钱拿。师生都在为生计而奔忙,为名利而打拼,追求权力与个人利益,教育日趋变得世俗化,教师道德境界每况愈下。高校教育要想有效性地健康发展,离不开师德建设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强化师德意识,实事求是,加强师德修养,每个高校教师都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行为为典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改变和杜绝社会上出现的歪曲现象和不良作风。

  4推动社会的有益发展

  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上的缺陷,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可见一个人的道德远比他的智慧更重要,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虽多,但如果不用在正道上,而是走向了歪门邪道,对社会危害的程度就会很大。高校教师所教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十年寒窗、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对他们的教育,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所以,高校教师要认清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艰巨任务,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教育和影响周围的人。高校教育不是培养机器,而是要培养优秀人才,要注重德才兼备,所以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以推动社会的有益发展。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1制定相关的师德教育标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受现代社会“金钱万能”“快乐至上”等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一些高学历、低素质的人加入了高校教师队伍,以谋求自己的利益。高校对新引进教师一定要在德行方面严加考查,这样,引进的教师一开始就有一个比较高的素质,另外,对在校任教教师的师德方面也要进行严格要求,制定相关的师德标准。如: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一律开除,出现学术造假、借助教师身份或职权牟取不当利益、作风不良、与学生关系暧昧不清等一律停职反省,而且不要停留在口头上,对教师的人格标准、职业精神、职业情操等等都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和制度,一旦教师跨过了这个标准,就等于踏进了“雷区”,这样就使教师在思想上“不敢”,在制度上“不能”,从而使师德建设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

  2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

  教育家梅贻奇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所以名校不在于规模,重在师资,良好的师德教育是学校立足之本。目前高校考评体系都会列有师德指标,但普遍比重较低,随意性也比较大,缺乏科学性,而促进高校师德教育发展离不开严格的考核。应该给教师师德行为设定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并对其进行量化。“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方式要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把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与领导评价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做到客观公正,实现教师道德从他律走向自律。”[4]对德行显著的教师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进修、评优等方面的依据,树立榜样,积极营造“学模范、争先进”的良好氛围,以此推动师德教育的发展。

  3建立师德教育档案

  要把师德教育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档案,制定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如:资助贫困生多少名,支教多长时间,参加多少次公益活动,对环保做了哪些工作等等,引导教师进行思想道德、职业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等的自我学习、再教育,把教师师德考评结果放入个人档案,用人单位一目了然。激励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和文明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总之,高校师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学校领导要起到表率作用,广泛参与,要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规律,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以推动师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2]董建将.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双赢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9).

  [3]段文阁.高校师生关系的三维特性及其师德诉求[J].齐鲁学刊,2014,(4).

  [4]庄梅兰.论师德在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的回归[J].教师教育论坛,2014,(2).

上一篇:运用激励机制提高外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立体化”课程设置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