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途径探析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9-30 阅读:( )

  蒋昕芸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21002

  关键词:国学经典; 思政理论课; 实践教学;途径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着华夏民族的主体意识,是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在经济多元化以及全球化的今天,更应该把国学经典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开创实践教学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式,探索二者相融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从而推动国学经典的传承,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国学的内涵

  《辞源》中国学的定义为:“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广义上的国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为主体为文化,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科技等,是研究中国传统文明的一门学问。狭义上的国学可以分为三类: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思想流派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等;以目录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1]。

  二、国学经典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关系

  国学经典涵盖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及教育原则和方法可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理论资源和方法借鉴。将其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所在。

  (一)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国学经典凝聚了华夏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例如国学经典家国一体、心忧天下、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宽厚仁德、诚实守信、浩然正气的德行修养;奉养令其身安、尊重令其心安、孝要推恩及人的孝道教育;见贤思齐、和而不同、信义为重的人际交往原则;自强弘毅、学而不厌,知行合一的为学思想;进退有度、顺应自然、得失自如的人生境界等都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可将其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当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从国学经典里汲取充足的养分,通过继承、转化国学内涵并赋予时代性才可以给予传统文化绵延的生命力,赋予思政理论课实践课教学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底蕴。

  (二)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原则与方法。国学思想涵盖了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则和方法(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国学思想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引导、规范、教育等,尤其在德育方面的原则和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学教育主张的立德树人的原则,知行合一原则,榜样示范法,家校共同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都可以融入当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三、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必要性

  (一)新时期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呈现信息多元化,社会开放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各种思潮的交汇交锋,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交流碰撞,使得当代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发生各种冲突和选择,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知的稳定性,强化了他们的功利性,弱化了或消解了主体性。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引导大学生克服多元文化的冲击,解决成长成才中的精神迷惘和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如何进行国学教育,让大学生感受国学魅力,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性,成为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又一新的教学难点。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能脱离对国学经典的传承,要让国学所具有民族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对大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才能提高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程度,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政理论课,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将国学融入思政理论课不能只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国学经典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一是可以充分发挥国学思想的作用及价值,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到国学对思想的引导,教化作用,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国学的热情,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逐渐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观点以及立场,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基于开展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民族精神、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从而实现思政冶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三是极大改善了传统思政理论教学单一说教,枯燥泛味的内容,运用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灵活地将国学经典融入思政理论课,煽动学生听课热情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总之,国学经典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将传统文化落实到大学生的一言一行当中去,让国学真正入脑入心,从本质上陶冶性情,提高个人修养。

  四、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途径

  (一)国学经典与思政理论校园实践活动相融合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通常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堂实践中应当充分挖掘和阐发思政理论课课程、教学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结合实际开展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操作的活动。例如国学经典中家国一体,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道生法,唯公无私的道家法治思想等,都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大块内容相契合,课堂实践中可以开展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红色电影赏析、道德法制剧表演,历史人物故事分享等实践活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第八章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师可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实施以“中国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经典著作,查找重要文献,整理分析收集材料,撰写研究论文,制作汇报课件,师生课堂讨论交流一系列环节,深刻认识民族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将这些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课前将任务布置完成,学生个体或分组实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体验每一个学习环节,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了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

  国学经典还可以渗透于课外实践活动中。高校思政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国学讲堂、汉字书写比赛、知识抢答、征文比赛、国学读书会,国学经典诵读,中国书画展览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同时,思政部门可以与其他部门联动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文艺节及学生社团协会活动,党课团课培训学习、板报展示、橱窗宣传栏、文化艺术墙,学校的校训校徽、校歌、学校精神等都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如我院开展的狮山讲坛之国学讲堂,经典红歌咏比赛,经典诵读,传统节假日系列文化活动,阅读经典校本德育读物——《国学之美》等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极大的提高了思政教学质量,并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媒介 ,将国学普及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让学生深度领会“国学”思想精髓。

  (二)国学经典与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相契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常见形式,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将国学经典融入社会实践,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可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外实践教学中,开展具有地方人文内涵的活动。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地域人物寻访、地方红色教育基地考查、地域历史文化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追溯文化源头、重走文化古道、寻访民间艺术、考察民俗文化等活动,让师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另外,如我院组织实施的德育实践项目,志愿者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慈善一日捐”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都融入了国学文化。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国学理论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素材,从而化教为学,化学为思,化理为情,化知为行,这样既提高了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重视、喜爱、守护和践行,又进一步提升了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三)国学经典与校园新媒体相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时空的限制,覆盖面窄的局限被打破,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影响力日渐深入。同时,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日益完善,信息化技术手段日益成熟,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设开始普及,使得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

  基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丰富形式和新媒体的特点,国学经典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途径可以与校园新媒体有效地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运用思政理论课专题网站、世界大学城空间、微课、MOOC、QQ交流、博客、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进行国学课程的开发和共享,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技术,结合视觉与听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教学效果。网络视频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在线观看,国学讲座视频也可以运用其中;APP 游戏可以在好友之间进行竞争排名,国学经典也可以运用其中;选秀比赛可以吸引选手参赛和粉丝目光,国学知识比赛也可以吸引大众学习。[2]因此,运用新媒体的多媒体性可以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教学形式,从单一运用参与性教学方法到融合吸收在线互动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综合提升,增强国学经典融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骆建彬.卓越领导国学讲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秦凯文.新媒体环境下国学经典的推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3] 李德万.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钟明菩,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蒋昕芸(1984-),女,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用生活之门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下一篇:高职院校中文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的探析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