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未知 时间:2016-11-01 阅读:( )

  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成都 侯润平

  [关键词] 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 大学英语教学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1996年就指出:“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1]。二十年过去了,尽管情况有了改善,但英语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EFL,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进行习得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我国基本不存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这就导致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很好地提高 [2]。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来指导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一、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是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是在自然情况下,处于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对语言的认识并掌握这种语言的一种活动。语言习得主要有第一语言习得即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是在学会母语后对另一门语言的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3]。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通过习得和学习两种途径掌握某种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无意识地吸收到某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学习”是有意识地研究,并以理解为基础学习某种语言的过程[4]。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输入假设理论。他认为,语言习得者要接触到“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可用I(input)+1表示,I指语言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表示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它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I+2(语言知识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或I+0,甚至I+负数的语言输入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克拉申还认为,语言学习者需要在情感上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此提出了情感过滤理论,他认为,每个语言学习者都有情感过滤装置,它能根据学习者的动机、需要、态度及情感状态对语言输入进行过滤,并对语言习得起促进或阻碍作用[5]。

  二、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 I+1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I+1(可理解性输入)要求语言输入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强调循序渐进,在习得中获得结果。由于我国各地文化、教育水平差别较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为此,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6]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要求提出了“三层次,三要求”。为了贯彻该要求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英语学习中有所收获,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许多大学都进行了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和完善。一般而言,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将教学班依据学员入学英语成绩和入学后统一组织的分级考试成绩按比例分为三个或两个层次,在每个学期末考试结束后对每个层次进行升降级制。

  2.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接触I+1程度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这就要求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I+1这种可理解性的语料,并创造出为了真实交际目的而使用的英语机会和环境,让学生沉浸于目的语环境之中。

  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所选的话题应该是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最好与他们生活、学习相关。学习的材料也是I+1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最好是稍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但通过语境、上下文等线索可以理解文章内容的材料。

  3.创设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课堂内外的学习环境。

  (1)课堂内用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语言进行授课,包括用英语说明、组织课堂、讲授知识,解释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互动等。尽量在课堂中给学生创设各种语境,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讨论,在学生犯错误时不要急于纠正,采取宽容的态度,以减少学生焦虑情绪,提升学生英语表达的自信心。在学生表达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让他们在大量模仿、操练、交流中自然习得语言的交际能力。

  (2)扩大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接触面。通过报刊、广播、沙龙、演讲比赛、文化周和戏剧表演、英语歌曲大赛等优化校园的英语学习环境;也可以通过电影,多媒体和现实模拟软件等现代化手段让学习者接触更多真实的语言、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师列出适合不同学生水平的英语书目供学生选择。书目尽量涵盖多种题材,多种主题和多种媒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身水平的I+1语料。

  4.加强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避免负迁移。

  语言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越多越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越有利,反之越有障碍。Lado在他的母语迁移理论中认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既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利的迁移(正迁移),也有阻碍第二语言学习的迁移(负迁移)。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帮助学习者明确两门语言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于相同之处,充分发挥其正迁移的作用,对于差别较大或截然不同的部分,让学习者引起重视,有意识地避免在学习中犯因受母语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

  三、 结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虽然主要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而提出的,但对外语教学同样适用,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作指导,在语料的输入上,语言习得环境的创设在多下功夫,多想办法,使我国的英语学习环境更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和过程,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岚清.改进外语教育方法,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中国教育报.1996-09-05.

  [2] 张兴旺.英语教学与交际能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

  [3]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25.

  [4] Krashen,S. 1981.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5] 贾冠杰.论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J].山东外语教学,1997(2):74-77.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一一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为例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