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途径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1-16 阅读:( )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情感目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37-02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也随之应运而生,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但在部分地区的中学历史教学课堂里,仍遵循着旧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在升学竞争中,教育目标和评价似乎已变得越来越单一、机械,趋向或简化为升学率的高低、录取人数的多少,从而使以树人育人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常常成为高难度的知识训练,人的价值情感常常被忽略,从而导致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着课堂精神缺乏,人文精神退却的现象,进而容易淡化人的生存价值和社会责任。作为最能承担培养公民素质和人文修养为己任的历史学科而言,其意义重大,责无旁贷。历史教育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结构的构建更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望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即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历史课堂应怎样体现“人性”,如何最大最优化达成情感目标的实现呢?

  一、加强教师自身人文修养,确保教学情感价值目标取向

  如果说课堂是架起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桥梁或者平台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开启方向的引路者。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无不对学生耳濡目染,他的情感、生活观念、素养,甚至经历、爱好都将通过他对善恶美丑的臧否,对历史事件的点评得以体现。这所有的一切,无疑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成长阶段正在形成的个性、观念、情感价值取向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因此,教师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身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真正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进而以课堂为平台,充分展示人文修养,使学生真正达到“‘钦’其师而信其道”,使他们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又塑造了自身的人格修养。所以,教师先须是新思想的引领者,方可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著名教育专家柳斌曾提到:“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应存在着师生相对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和愉快、和谐的人文心理氛围,更是师生互动,沟通交流和维系、传播情感的纽带或平台,进而使得学生思维不再受到压制,变得活跃自信,易将物化的知识转变为自身内在的心灵体会和内在感受。作为教师,课堂上就是去引导、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学习中得到体验,并且通过启发、点拨,由学生自我思考分析,最终得出认识和结论。而这种认识和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能真正反映或体现出学生的“货真价实”的认知水平和个性见解,可能不见得他们的观点就完全符合或近似于历史课本上的规定概念或传统的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定性,难道我们就“一棒子打死”盖棺定论为错误或表述为不合理、不全面吗?其实不以为然,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对历史的认识可能是多样性的和开放性的或者具有个性特征的,或许,创新精神就是在这看似漫不经心、再也寻常不过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应多鼓励学生分析问题时多自主探究、问答问题时多畅所欲言、营造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对历史有关人物进行评价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洞察分析,也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试从某一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这样一来,既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又便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下面以对近代史中历史人物林则徐的评价为例,如从他在广州设译馆、翻夷书等活动来看,他不失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从他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可以看出,他无愧于优秀的民族英雄;再从他种种举措的根本动机中来看,也无法掩盖其最终维护封建统治本质的痕迹,其深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同一历史现象的观察角度不同所带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但这些不同角度所体现的评价标准即“历史事实”是相同的,这样无形之中就发挥了学生自主性,并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合理地释放着自我的真实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时,尽量避免“填鸭式”的灌输,而应让学生自觉,自主地、有选择、有目的地“乐从”,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产生人文关怀,进而内化为人文精神。

  三、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让人文内涵和情感因素渗入课堂

  历史的主体是人,因此历史教育在人的教育上有独特的优势。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让历史人物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去感悟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在他们的命运和思想中去追问、反思、醒悟,从而滋润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丰富自己的思想。历史知识蕴含着丰富的做人道理和哲理,如果抛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去谈伦理道德,到头来那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乏味的陈述,只会对历史教学增添其枯燥感。人格魅力、道德修养的典范,古今中外举不胜数。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品格;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取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语;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国家责任意识;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报效祖国的决心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丰富文化精神瑰宝,是历史课堂塑造学生自我价值的巨大精神财富和重要素材。因此,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是巨大无穷的。学生从中可以得到启迪,了解到人生的意义,汲取到历史经验。所以,教师必须善于利用、挖掘历史人物,并时刻透析、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学科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完善自我人格素质。

  四、寻找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新课改下江苏地区现行历史教材版本有两种,即人教版和人民版。要充分寻找教材中对价值、态度、情感目标的情感因素,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并进行统筹规划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人民版为例,大到一单元专题,设计了单元引言导语、学习建议以及专题小结,便于学生宏观理解把握,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小到每一节课,除了正文之外,安排了课前提示、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等各个学习环节,很好地吻合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印象特别深的是列举了大量的崭新的感性材料,不仅丰富了知识内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另一层面来讲,它也成为了教师挖掘、开发情感因素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素材和渠道。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好最直观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场景,感受人文情感。除了上述直接从教材材料和图片获取人文气息之外,教师还应当善于从大量的历史知识中挖掘情感因素。例如,笔者在讲授到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当今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得出“要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这一认识;讲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之后,使学生认识到了全球化下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等,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好课程标准的情感目标,其实,历史教材中处处都有情,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张彬编.经亨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有效教育培养学生文学阅读想象力的探讨

下一篇:中职机械教学的三种策略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