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学前教育论文 >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

培育积极心理 建设幸福校园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3-04 阅读:( )

  汤向红

  长沙市天心区幼幼学校 湖南长沙 410000

  关键词:积极心理;幸福;校园建设

  随着幸福中国建设理念的提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建设幸福中国,就应当从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快其转型升级,促使民生得到较为显著的改善,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强化社会管理,实现人民民主。而在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应当将培育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作为首要工作,推动幸福校园建设。

  一、培育积极心理的意义和方法

  (一)培育中小学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主要指的是人在认知、情绪、人格特质等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不仅对人的行为表现具有直接的影响,还决定了人的生活态度,关乎其未来的发展。在中小学校园中,培养中小学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是建成幸福中小学校园的重要前提,对中小学学生的未来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小学校园作为国家、社会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应当从加强人内部因素建设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自身育人功用,培养中小学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

  与此同时,培养中小学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促使其在身陷困境时仍然保持对人生、生活充满希望,对身边事物、周边环境极易产生幸福感。反之,若是学生缺乏积极心理素质,其抗打击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遇到困难极易怨天尤人,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2]。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拥有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在认知、情绪、行为举止等方面的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对其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中小学学校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其塑造阳光健康的心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家庭构建、社会稳定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培育中小学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在中小学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培育工作过程中,中小学学校首先应当明确积极心理的结构,然后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

  1 中小学学生积极心理的结构分析

  在开展中小学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前,中小学学校应当明确中小学学生积极心理的结构,积极心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积极心理素质和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将二者构建成金字塔式结构,主观幸福感处于顶层,是终极目标,而积极心理品质则处于底层,是实现终极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积极心理素质是一种更为深层、内化、稳定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正确的认知、积极的动机、坚韧的意志、适度的自信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等[3]。由于积极心理素质是人主观产生幸福感的重要前提,所以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金字塔建构来说,若是底层根基不牢固,那么上层建筑就无法建立,即使建成也难以保持长久。因此,应当重视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夯实基础,进而促使幸福感得以长久保持。

  2 培育中小学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培养中小学学生积极心理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观念上保持积极向上,才能保证行为表现的积极向上,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首先,中小学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从而自觉开展各类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其次,应当善于利用班会、德育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等对学生的心理实施正确的引导,在解决学生各类心理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然后,阶段性的组织开展以“心理教育”主题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受;最后,在校内教职工心理教育能力方面加强培训,促使校内教职工的心理教育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校内心理教育的专业化、实效化。

  二、建设幸福校园的意义和策略

  (一)幸福校园建设意义

  幸福校园建设的宗旨是培养校园人的综合素质,增强校园人的幸福感。建设幸福校园能够为学生心理体验、发展、感受提供良好的环境,促使其学习、生活、交际受到积极的影响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幸福校园建设还能够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调节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行为表现得到规范和约束[4]。

  (二)幸福校园建设的统一标准

  在幸福校园建设方面,所有学校都坚持统一的标准,即保证校园安全、稳定建设,增强校园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氛围,增强校园人之间的和谐感;保持校园文化环境优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校园人对学校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妥善协调教与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保证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使校园人充分感受校园文明和校园文化。具体来说,幸福校园的关键词应是爱、安全、悠闲。不同事业的成功有不同的要求,教育者的人格,尤其爱,是教育事业的全部。教育是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照亮生命的事业。心中有爱应该成为每个教育者的人生底色。作为教育管理者更加要有爱,就如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曹彦彦说,应当办一所孩子愿意来上学,放学后还不愿意回家的学校。学校应是师生的家,教师感觉到快乐、安全,就像在家一样,就能让学生也产生安全感。学校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被一套模式、制度强迫着去行动的地方。

  (三)幸福校园建设的有效策略

  幸福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在幸福校园建设过程中,中小学学校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基于心理学的角度,建设幸福校园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用。

  1 硬件环境建设策略

  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中小学学校除了需要考虑校园主体建筑布局、适用性、美观性、和谐性等方面外,还需要考虑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建筑功能等。首先,在硬件环境建设过程中,中小学学校应当保证硬件环境的营造能够凸显出自身的办学特色,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学风、校风营造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其次,中小学学校应当促使校内楼房、活动场所、景观等物化的建筑富有寓意,发挥物化建筑的“教育”功能,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育人生态环境,增强校园环境的感召力和约束力。

  2 软件环境建设策略

  中小学学校在幸福校园建设过程中除了应当加强硬件环境的建设外,还应当着重加强对软件环境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人际氛围营造、校园管理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在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应当落实各项工作,不能只靠喊口号,而是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加强“书香、文明、舒适、宜人、温馨”校园氛围的营造,避免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促使校园人能够在特定的校园氛围中获得轻松、舒畅的感受,振奋其精神,陶冶其情操[5]。与此同时,中小学学校方面还应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其逐渐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中,自觉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保持谈吐优雅,进而发展成为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

  在中小学校园人际氛围营造方面,学校应当致力于轻松、和谐、民主校园人际氛围的营造工作,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管理层与基层之间努力构建平等、和谐、民主、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有效缓解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强校园人的幸福感和和谐感。尤其是在教师方面,优秀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一篇教育学著作。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会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并且语言是师生课堂互动的桥梁,运用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互相接纳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能提升师生的课堂幸福感,在积极的体验中进行教和学。所以,教师应当注意维护自我的幸福感,发挥自身快乐情绪的带动作用,为和谐幸福校园的建设奠定基础。

  在中小学校园管理方面,学校应当将安全问题、稳定问题的解决作为首要工作,增强校园人的安全感。然后以班级为单位督促班主任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班级,在班级中创设和谐、民主、融洽的氛围,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促使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和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同时,还应当将人本理念、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的观念融入到校园管理工作中,促使校园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和优化,增强校园管理质量和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建设幸福中国的伟大梦想,中小学学校应当明确认识到自身在幸福中国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从而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构建幸福校园,促使学生的幸福感、家庭的幸福感得到显著增强,进一步推动幸福中国建设。

上一篇:浅谈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策略

下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语言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探讨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