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如何让自己的作文“亮”起来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6-15 阅读:( )

  李佰艳

  [摘要]在学生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这三怕中最让学生头疼的便是写作文。作文教学历来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的重要体现。为了让学生作文能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明确要求,做到知己知彼;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关注热点,彰显独特个性;重视阅读,积累语言素材;抓住本质,写出深刻的文章。

  [关键词]明确要求;激发兴趣;关注热点;重视阅读;抓住本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仅仅强调写作手法,或者只给学生传授一些提分的技巧,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言之无序,无法用恰当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教师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写作训练,但学生的作文成绩却不见提高。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如何让学生的作文“亮”起来,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呢?

  一、明确要求,做到知己知彼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要求学生作文丰富、深刻、有文采、有创新。“丰富”指的是材料充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深刻”指的是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所阐述的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此方面要求体现了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有文采”指的是词语生动、形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创新”则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这些要求正是高考作文强调能力、素质的注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在作文上有所突破,最首要的任务是深入了解《考试大纲》这个指挥棒,了解什么样的作文才是最符合高考要求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百战不殆。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重要的是感悟生活,激发创作真情。伟大的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认为:“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仿佛变成第二天性了。”可见,感悟观察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是现实生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而生活又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有可写的景、可叙的事、可抒的情。只有留心感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的特点,发现和感受真善美,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这里所说的观察自然、感受生活,不是走马观花的观察,更不是浅尝辄止的探视,而是要潜入生活海洋的深处,把生活中那些富于特征意义的东西和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受,用不落俗套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同时,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创作,积极发表文章。发表佳作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然后在众多的作文中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当作范文朗读,再张贴出来展示表扬,或者投到学校广播站宣读。对于一些特别好的文章我更是鼓励学生向专业的刊物投稿,这样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感受到写佳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三、關注热点,彰显独特个性

  观察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作文写作的浅层要求。因为生活就像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我们读的时候必须还要有所取,透过生活的表层看本质。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热点。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命题,已突破“政治挂帅”的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命题内容上趋向于将社会问题与个人生活相结合。事实上,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社会问题可以折射出个人生活的基本态度,而古人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体验早已不适应现在培养人才的需求。如何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反映个人对社会、自然乃至生命的关怀,或者从社会问题出发,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将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因此,教学中要指导考生不要拘泥于书本,要关注报纸、电视、重大的社会事件和焦点事件,要对人生、对社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会,对这些社会问题有正确而独特的看法,这样作文才能变得有深度、有独特性。

  四、重视阅读,积累语言素材

  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之所以能在文坛上立于不败之地,留下那么多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博览群书。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才能随之开阔,才能“下笔如有神”。现在的学生害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胸无点墨、缺少作文素材。学生只有重视阅读,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学习到其中的习作技巧,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我每个月都会给学生列出读书清单,要求学生每个月读一本名著,并且找一节自习课让学生交流读书体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勾画出来,包括一些意蕴丰富的词句、作者特殊的写作手法,还有自己一些独特的读书感受。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学会学以致用,学生面对作文时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了。

  五、抓住本质,写出深刻的文章

  生活留给我们的感受是纷繁复杂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社会现象的时候要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准确而深刻的观点,只有这样的观点才能体现出深刻的内涵,才能给人以启迪。

  学生的文章要想写得深刻还要学会横向与纵向思考。所谓横向思考,是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相关的现象。我们的学生之所以作文缺乏深度,多是因为拘泥于一种现象本身不会展开思考。横向思考能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宽阔,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立意更自然深刻。所谓纵向思考,是指分析一个现象时不停留在现象本身而是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教师批阅作文时常常看到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万人一面,人云亦云,毫无新意。要引导学生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内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在意蕴上才会有多层次引申生发的可能。面对作文材料要引导学生另辟蹊径思考,然后寻找那些最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观点并展开论述。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是文章的“灵魂”和“血肉”的依附。文章内容相同而结构不同,写作效果也会有差异。在写作时一些学生只会用“老三段”,或者只会用一种样式写作,这样的文章未免显得过于呆板俗套。文章的结构样式很多,有总分总、分总、总分,有顺序、倒叙、插叙、串珠、片断、题记、后记等等,写作时要灵活运用这些结构样式。如在顺叙中夹叙夹议,在总分总中采用串珠或片断组合,在文头加题记,在文后加后记等。只有敢于打破写作的固定模式,作文才能脱颖而出。

  总之,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积累作文素材,教会学生写出深刻而新颖的作文,使学生的文章“亮”起来,助学生高考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徐树忠.个性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12).

  [2]胡彦芳. 如何激发写作兴趣[J].新课程(上), 2011,(07).

上一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下一篇:把握数学思想 深化课程改革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