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综合教育 >

文言文教学的拓展延伸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7-15 阅读:( )

  李冰燕

  摘 要:文言文教學的拓展延伸需要教师具备发散性思维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在方法上,文言文教学可采用脉络延伸、深化拓展和比较分析等途径,同时要注意不能脱离教材、不能脱离语文、不能脱离文言。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拓展延伸;《孙权劝学》

  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一直以来都被强调,可是语文学科好像不如其他学科做得流畅。比方说,现在的数学课,教材中的内容很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看懂,但是练习与考试的难度却大得多,这也是拓展的一种形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拓展与延伸上,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数学课的拓展与延伸已然形成了体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学科的拓展延伸应该比其他学科更为丰富多彩,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在《孙权劝学》的教学中,笔者在以下环节对教学进行拓展延伸:

  1.以“书中自有颜如玉”为引子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学生熟知的电子游戏中的吕蒙、陆逊、许禇等人的形象比较,让学生对吕蒙的形象有初步的感知;

  3.整堂课拓展的重点放在著名的“白衣渡江”之战,详细介绍吕蒙在这一战中如何“用间”“奇袭”“伏击”“攻心”,展示吕蒙的雄才大略;

  4.在关于“吴下阿蒙”的讨论中,将拓展的重点放在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鲁肃身上,再以鲁肃的功绩来衬托吕蒙的形象,以帮助学生完整地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同时印证“劝学”的必要性。

  以下,笔者试以《孙权教学》的教学为例来阐述文言文教学拓展延伸的相关问题。

  一、开放的思想、丰富的积累是拓展延伸的坚实基础

  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发散性的思维。抑制发散性思维的最大敌人,不是思维的形式,而是潜意识里的惰性。语文教师的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习惯了照本宣科,习惯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沉重的成绩压力,很少有再创造的欲望;二是缺乏激情,重复了无数次的教学内容都是一副熟悉的面孔,不自觉地以为“这一课不就是如此”,很难提起再创造的兴趣。

  其次是教师要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还是那句话,在繁重的教学和成绩压力之下,每一点积累与进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辛劳,甚至还需要勇气。但是,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看上去很美好的拓展与延伸,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以《孙权劝学》为例,网络上有许多现成的教案可以参考,文本的内容也很简单,主题也很清晰,字词也没什么困难,所以很容易“一课带过”,不会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怎样把这堂课上得到位而生动。以前笔者也没有在这课上真正下过功夫,直到读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才发现原来此中还有深意,值得探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篇课文是无趣的,无趣的不是课文,是我们自己。

  二、文言文教学拓展延伸的原则与方法

  拓展与延伸其实没有定式可以依循,但还是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否则漫无目的地散漫开来,很容易变得不着边际。教师姑妄言之,学生姑妄听之,课堂上很活跃,课后仔细一想,似乎也没有什么印象非常深刻的东西,这样的拓展延伸也就没有了意义。

  (一)文言文教学拓展延伸的原则

  与其他的课堂教学一样,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也要围绕主题展开,这是不变的原则。主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文本的主题,还有一个是课堂教学的主题。这两个主题要综合考虑,可以有所侧重,但一定要兼顾。

  《孙权劝学》的主题很清晰:劝学。因此在拓展的时候,一定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可以发挥的内容非常之多,一不小心就会天马行空、不知所踪。这种看上去很容易发挥的课文,恰恰是最难把握的。教学一定要围绕中心,和主题无关的内容不要带到课堂上来。因为教材中吕蒙的学习成就在最后是通过鲁肃的语言来表达的,鲁肃的形象越正面,吕蒙的形象就越高大,所以笔者将鲁肃这个人物作为拓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三国演义》与史实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大家又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并不认为鲁肃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因此必须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鲁肃,这样就更能衬托吕蒙的成就。

  从“文道统一”的要求出发,这堂课的主题也是“劝学”——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拓展的内容中,笔者加入了“书中自有颜如玉”和陆小曼——看上去好像有点不够严肃,但是比空洞的说教生动了许多,此中的深意学生也能一眼看透。

  (二)文言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法

  1.脉络延伸

  脉络延伸,就是理清文本的人物、事件和故事情节,然后将有助于阐发主题的相关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具体的途径如:

  (1)作品延伸。很多入选到语文教材的文本都不是孤立的,有许多还有着相当丰富的“前世今生”,将这些内容有选择地引入课堂,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有着很大的帮助,像《孙权劝学》的教学,必然要以《三国志》(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内容为铺垫。此外,作品延伸,还包括作家延伸与写作背景的延伸。因为对文本作家和写作背景的探讨,很多情况下也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2)人物延伸。以人物为主体的文本,肯定要抓住主要人物,补充交代他的所作所为,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感染力。但是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根据深化主题的要求在主要的人物形象上下功夫,切忌不加选择,面面俱到反而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孙权劝学》尽管以“孙权”为篇名,但并没有在孙权的形象上花力气,尽管孙权本身也很能体现“学习的重要性”。

  (3)情节延伸。情节延伸很能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够喧宾夺主,要始终记住,深化主题才是延伸拓展的意义所在。如关于吕蒙“白衣渡江”的故事情节很有吸引力,但在《孙权劝学》的教学中,如果不能够回复到“劝学”这个主题上来,这一堂课就失败了。

  2.深化拓展

  深化拓展的主要任务还是深化主题。延伸指的是以文本中的内容为线索和脉络展开的内容,拓展是指与文本并无直接联系,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的需要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拓展的内容在选择时要更加谨慎,延伸出去的内容多多少少还和文本中的内容有联系,拓展的内容如果不能深化主题,甚至根本和主题无关,不仅割裂了整堂课的有机统一性,更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在《孙权劝学》的教学中,笔者引入了“你低头读书时最是漂亮”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让“劝学”这个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3.比较分析

  延伸与拓展的内容,必须与文本中原有的内容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这些内容展开相互分析和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主题。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比较分析,是最直接的深化主题的手段。在《孙权劝学》的教学中,笔者在鲁肃这个人物形象上下了不少功夫,除了前面说过的“吕蒙的学习成就是通过鲁肃的语言来表达的”这个原因之外,还希望通过还原鲁肃的正面形象,然后将他与吕蒙进行“类比”,达到更加直观地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这个目的。

  三、文言文教学拓展延伸要注意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有的放矢,恰到好处;漫无目的地信马由缰,不仅起不到辅助与深化的作用,还会让整堂课凌乱不堪。文言文教学的拓展延伸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能脱离教材

  所有的拓展与延伸,都要以教材为依据,文本是教学之“本”,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或者离开了教材既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都是错误的、失败的。正确的做法是既能跳出教材,又不脱离教材,合理、巧妙地拓展与延伸,以求取得良好的效果。《孙权劝学》的教学虽然延伸了许多的内容,但始终紧扣着“劝学”这个主题,这也是教材编纂的初衷所在,不可以违背。

  (二)不能脱离语文

  教师要始终牢记语文课的特点。“文道”应该统一,但不能将语文课拓展成历史课、政治课。离开了语文课的特点,课堂无论多么生动与活泼,都没有意义。《孙权劝学》的教学,以两个成语的分析为主抓手与重点,就是充分考虑了语文课的特点。

  (三)不能脱离文言

  文言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要体现文言文的特点。因此要以横向的拓展和延伸为主,有意识地选取背景和语言风格相似的内容,将课堂的氛围固定在“文言文”的场景之内,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其他内容可以适当参与,但是不能影响到“文言文”这个大环境。

上一篇:基于阅读App的整本书阅读

下一篇:走向均衡:义务教育的深层期待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