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多维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德育主题活动——以东梓关为例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8-11 阅读:( )

  王海平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中心小学 浙江杭州 311412)

  关键词: 乡土文化资源 多维整合 德育主题活动 东梓关

  一、现状和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核心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深刻反映了教育的真谛:真正教会儿童并让儿童健康成长的,是其自身所处的社会。乡村儿童的生活,除了学校以外,还有乡村,两者构成了乡村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当前的乡村教育,尤其是德育方面,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学校层面,而忽视了乡村生活层面。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导力量,学校从多维度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乡土,从小培育家国情怀,意义重大。

  主要有下列意义:

  1.有利于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各地方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解构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以学校所在的东梓关古村落为例,其位于富阳与桐庐的交界处,是“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中点,这里不仅山水绮丽,而且人文底蕴深厚,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座教育富矿。虽然学校也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过一些活动,但还只是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存在着碎片化、松散化、无序化等不足。如果能整合东梓关古村落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有极大帮助。

  2.有利于深入践行立德育人的教育宗旨。

  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关注点。以东梓关为例,以前古村落有过辉煌,也有过没落,近几十年一直处于较为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很多当地人说起自己的家乡,总是一脸嫌弃。这样的状态,也影响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思想发展,很多学生从小的理想,是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作为一线教育者,面临重建学生家乡自豪感、依恋感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整合乡土文化资源,组织儿童挖掘、整理、弘扬家乡传统文化的活动,是一项重要工作。

  笔者以为,对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从“德育课程”、“德育教师”、“德育活动”三个维度入手,围绕“故乡”这个宏大主题,进行梳理整合,有序开展活动,是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的有效策略。

  具体操作结构如下图:

  

 

  二、操作实践:多维整合,开展“故乡”德育主题活动

  “故乡”德育主题活动,重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通过各项德育实践探索活动,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在此基础上,激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同时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一)德育课程的整合

  纵观当前小学教材体系,笔者发现有相当多的乡土资源包含其中。《语文》、《科学》、《品德与社会(生活)》、《人自然社会》、《我与杭州》等国家和地方课程中,均有大量神话传说、名人历史、民风民俗、传统小吃和手工艺等内容。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和故乡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的话,完全可以把它们搬进课堂,或者把课堂搬到乡村。

  当前教材的编写,由于受到学科性质的限制,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出现大量内容重叠交错。为切合实际教学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主题,以主题实践活动贯穿首尾,是避免出现重复浪费现象的好办法。

  以“走进家乡名人”这一内容为例,学校课程中《品德与社会》、《人自然社会》、《我与杭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均有相关内容,详情见下表:

  教材课文内容

  《语文》四年级《综合性学习:成长故事》

  《人自然社会》四年级《白居易在杭州》、《西子湖畔的苏东坡》、《走近王安石》、《沈括和梦溪笔谈》、《海青天的故事》、《东吴兴衰》

  《我与杭州》四年级《白居易和杭州》、《海瑞在淳安》

  《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走访家乡名人》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了不起的家乡人》

  对于各类教材中涉及的这些内容,我们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整合,以家乡的相关主题内容为纲,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目,围绕“家乡名人”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具体开展情况如下表:

  主题子课题子课题活动教材整合后的辅助活动

  走访家乡名人

  历史名人郁达夫1.文学交流:读郁达夫小说《东梓关》;

  2.“沿着郁达夫的足迹”重走东梓关活动。

  收集交流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海瑞等历史文化名人在杭州的传说故事,召开主题故事会;此外,对富阳本地的黄公望、孙权等历史名人故事也予以交流。

  许善元1. 采访村里老人,听许善元行医的故事;2.走访春和堂遗址。

  许秉玉1.请老校长和村里老教师讲述许秉玉办学的历史故事;

  2.实地寻访本校的前世今生。

  现代名人张绍富1.请老人讲述张医师的故事;2.参观安雅堂;

  3.阅读本地作家洪校生专著《苍生大医》,交流阅读感受;4.赴上图山寻访张绍富先生旧居活动。

  以“了不起的家乡人”为主题,组织开展报告会活动

  村史馆上墙名人录1.“参观村史馆,了解家乡人”活动;

  2.邀请老人讲墙上名人的故事活动

  在开展这些主题系列活动时,课堂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全体参与,有的以小队为主,有的在学校教室里进行,有的则在乡村村落里开展。

  个人认为,德育课程不能过于注重课程形式,更应注重“活动”内涵。只有活动真正打动了孩子的内心,在他的心灵中融入了活动中所触发的情感,才能让孩子真正从内心里对家乡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德育教师的整合

  德育教育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即人人都是教育者。这里的“教育者”不仅是指任课教师,也指校外的辅导员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同班同学、同村同学等等。所有这些人员都可能是会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中的“德育教师”,主要指校内的任课教师和校外的辅导员、家长等,少年儿童的同龄人不计在内。

  关于校内任课教师的整合、协同,主要由学校教导处负责,将《我与杭州》、《综合实践活动》、《人自然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任务统一到某一位老师身上,或者几位任课教师相互协调配合。这一点在乡村学校是普遍现象,本文不再赘述。

  校外辅导员的整合,需要以活动主题为线索,主动联系相关社会人员,邀请其参与到德育主题活动中来,这是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引领者所必须承担起来的责任。

  以本校所在的东梓关社区为例,学校开展的“故乡”主题活动具有主题持续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活动逐级推进、参与人员众多等诸多特点。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整合德育教师的人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需要主题活动的设计人、组织者不仅对主题活动的目标、程序、操作、组织等了然于心,还要对涉及到活动目的的乡村社会人员都有相应的了解。

  本校于2013年9月组织开展的“沿着郁达夫的足迹”主题活动,笔者作为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就主动联系了场口镇关工委、东梓关社区的许伟文老人,邀请他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人(见图2)。在东梓关江边码头、许家大院、春和堂遗址等多个地点,许伟文老人和同学们侃侃而谈,向他们讲述东梓关的人文、历史、典故等等。通过他的讲述,当年的东梓关景象和郁达夫在东梓关的故事,以及春和堂许善元行医的故事等等,在同学们面前一一展现,让人印象深刻。

  上世纪60年代从上图山出山到东梓关坐馆的一代骨伤名医张绍富,也是本校所在学区的乡村名人。为了让广大少年儿童亲自走近一代接骨圣手,了解张绍富的乡土情怀,2014年暑期,学校和富阳日报、富阳电视台等相关单位,联合邀请富阳作协主席洪校生老师在“走读富阳”系列活动中,在东梓关主讲“苍生大医张绍富”,主要听众就是我校的学生(见图3)。在讲座之后,学校还组织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洪校生著作《苍生大医》,开展读后感交流活动。当然,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笔者也不忘向全体同学介绍洪校生主席也是咱们东图人,也是从我们故乡成长起来的一位作家。

  主动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到学校德育活动中来,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让他们对家乡,对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有了一种别样的陌生感觉:原来在我的身边,曾经也有过这样伟大的人、伟大的事啊!这一点在同学们走访春和堂遗址时,五(2)班许晨同学情不自禁的大发感慨是一个典型。当时他坐在遗址的青石板台阶上,听到许伟文老人说,这些青石板上,还印着很多郁达夫的足迹呢,当年他可是每天都要到这里来抓药的,非常惊讶:“哇,真是想不到!我小时候天天在这几个石阶上爬上爬下,没想到这里还有当年郁达夫先生留下的足迹呢!”那份惊喜之情令人动容。笔者相信,许同学的真情确实是发自肺腑的自然流露。这个新发现,一定让他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一种别样的认识,也有了一份特别的自豪。

  此外,在涉及乡土民风民俗方面的主题活动时,如学校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期间,学校也邀请了很多家长来校,作为特殊教师,为同学们展示麻糍、冻米糖、年糕等民间美食,以及灯笼、风筝、麦草扇等手工艺品的制作等民风民俗。通过这样的集中展示、品尝体验活动,同学们对家乡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一方水土,是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地方,她也有与众不同的美丽!

  (三)德育活动的整合

  作为一个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须有全局观念,目光长远。“故乡”大型德育主题活动,作为一个综合实践性极强的项目,设计者和组织者除了明确活动目标、精心设计活动程序、人员组织到位以外,还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动脑子。

  1.教师协同

  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他们之中往往藏龙卧虎,各有所长。在涉及大型主题活动时,活动的组织者务必要精准把脉他们的特长,在活动组织前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精心安排他们各自不同的任务和岗位。

  场口镇小2014年第一届“民俗文化节”大型活动的组织设计,笔者全程参与其中,对此深有感触。当学校领导层决定组织开展此项活动时,李燕、张晓群等几位负责老师聚在一起进行沙龙式讨论,某某老师有什么特长、某某老师有什么联系渠道等等,一一在活动总指挥胡佳勤校长面前展现。于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内容的挑选、活动人员的安排、活动任务的分配、活动细节的关注等等,都得到了明确。活动的操作和执行,也就此展开。事后也证明,第一届“民俗文化节”举办得非常成功,深受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赞赏,以及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效果明显,富阳市青少年宫、富阳市少工委在随后的庆元旦活动中,还特意邀请场口镇小的几位老师协同组织全市性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很明显,这次大型活动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离不开教师们的协同配合。

  2.家校协同

  在乡村学校,最大的民风民俗文化资源宝库就在广大家长们的手中。充分调动家长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深入挖掘他们的特长、手艺等,邀请他们参与到学校主题德育活动中来,向广大少年儿童展示民风民俗传统、民间美食、民间手工艺的制作等,能使儿童在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口品尝的切身体验中,对“故乡”具有更深刻的体悟,使“故乡”主题得到出乎意料的发扬光大。

  在场口镇小“民俗文化节”大型主题活动中,笔者负责的几个项目就得到了几位家长的大力支持:美食“麻糍”和“冻米糖”两个项目,分别在柴宇泽妈妈和詹梦瑶外婆的支持下,赢得了广大同学的交口称赞。原本朴素无华的食材,不一会儿功夫就在她们手中变成了人人争抢的美食,尤其是冻米糖,不仅让广大同学品尝后切身体会到了场口美食的魅力,更让来自东北的一位老教授赞不绝口。

  3.校社协同

  德育活动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学校范围的局限,而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程。因了这一特点,德育活动的组织,就离不开学校和社会、家庭的相互协同。

  在学校举行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除了争取家长的支持以外,还须大力争取社会相关单位、人员的协同配合,方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一些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主题活动时,就更需取得社会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了。如组织开展“东梓关的水”这一主题活动时,关于水质的化验、测量、判断等,专业性很强,我们就邀请了 大学的 来为同学们进行了专业指导,极大拓宽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视野,以及能力。

  三、再思考:怎样让蕴含“故乡”这一主题思想的德育活动“更精彩”

  在组织开展本校“民俗文化节”大型主题活动过程中,以及“沿着郁达夫的足迹”等相关主题活动中,笔者深深体会到,通过多维度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对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具有极大的帮助,能极大提高广大少年儿童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在活动中能够有所体悟,这是“德由心生”的最好体现,值得在德育活动中进行推广。笔者在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中也发现,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蕴含“故乡”这一主题思想的德育活动也存在着以下几点困惑:

  1.“乡土意识”的养育与“远大梦想”的激发似乎是一对矛盾体,如何把这对矛盾体融合起来,让我们的孩子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大地?作为一名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乡村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亟需得到更加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学校层面和教育行政层面,是否可以专门开设一些针对性强一些的培训?如“如何与社会各界不同人士进行有效沟通”,或者“德育工作中如何实现对学生行为的平等评价?”

  2.乡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并把它们引入课堂,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极大的意义,是否可以把“故乡”这一思想融入校本课程的建设范围,重新整合,建构出一整套校本课程体系?并且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德育活动范式?

  以上所述,是笔者这些年在一线德育工作中的实践和粗略所思,从一些主题活动的开展效果来看,多维整合的策略是可行的,它优化了学科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师的协同配合,以及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少年儿童对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乡土文化在他们身上也扎下了根,是可以推荐给其他学校的同仁参考的。

  作者简介:

  王海平(1976.8-)男,汉族,杭州富阳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小说教学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大班额下全体学生的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