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研教双推 教研互补 相得益彰

作者:鏈?煡 时间:2017-08-27 阅读:( )

  【关键词】 研训员;教学实践月;蹲点指导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研训部门与学校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研训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师生日常教与学的过程,充分发挥研训员的指导示范作用,培养更加专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深化课改提供人才支撑,扬中市教师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开展研训员进学校教学实践月活动,让研训员把新课改的理念和实践带进课堂,结合学科课程改革的整体动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解决,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伙伴和助手,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参谋和顾问。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活动方案不斷完善,活动流程越发清晰,活动效果越发显现。

  一、调研与设计

  (一)调研分析

  1.需求调研

  通过调查问卷与平时与一线学校领导、教师及研训员的交流访谈数据表明,因为要全市不同学校的教研需求,研训员一学期去同一所学校的次数有限,平时有教研活动或飞行检查时才去,活动一搞完就走,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而且研训员也反映去得过于频繁,他们顾虑可能会打扰或影响教师的情绪或教学,教师总以为研训员来是检查工作的,所以存在双向交流沟通不畅的问题,而事实上很多教师虽教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平时不注重学习交流与反思,学科专业发展的高度与宽度均不够,这些都制约了教师的进一步成长。

  2.研训情况诊断

  现行研训员开展研训活动往往还存在“四多四少”现象。一是指导得多,示范得少。身教重于言教,事实上一线教师希望研训员带头上示范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给他们做出榜样,拿出样子。二是应急性活动多,系统性活动少。研训员不太注重学科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长远规划,不注重学科建设。临时性活动多,不注重教学问题研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三是模式化工作多,创新型工作少。研训活动形式单一,很多时候都是请一至两位教师上课,课后大家评课、交流,最后做一个专题讲座及布置相关工作。研训员要多采用沙龙式、案例式、经验分享式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让更多教师参与分享。四是办公室工作时间多,下基层学校时间少,尤其是音体美信息等学科研训员下基层主动指导教师,特别是“点对点”指导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理论依据

  1.共生理念

  当代教师专业发展已经超越了认知主义(知识本位)、行为主义(能力本位)、传统人文主义(情感本位)、人本主义(人格本位)等各种范式,日益走向综合与融通,其核心思想就是和谐共生。共生理念要求对教师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进行重构。要求教师要从群体走向团队建设,不同角色特征的教师,只有在尊重、欣赏、聆听的过程中建立广泛共识,才能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也才能自觉建设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提升、相互创造、共同发展的教育关系。[1]朱永新教授讲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就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2.行动教育理念

  顾泠沅先生提出了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以课例为载体,同时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的教师行动教育。该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二是关注新理念支撑下的新设计阶段;三是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实现需要专业引领下的二次反思:一是更新理念的反思,反思已有的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二是改善行为的反思,通过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2]。

  (二)方案设计

  基于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设计和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研训员教学实践月活动。扬中市教师发展中心自成立近两年来,经过不断地思考与实践,提出了“教研主题化、科研课题化、培训系统化、研修一体化”的工作方针与策略,要求研训员到一线教师中去发现问题,收集问题,个性问题个别解决,共性问题提炼成区域教研的专题进行系统化研究。教学实践月活动的开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给研训员提供系统化、连续性收集、整理一线教师教学问题的平台与机会。我们对研训员实践月活动的工作做了具体布置和安排。

  第一周主要深入教研组、备课组,全程参与各学科组的集体备课。要求研训员能够指导备课组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高质量协助备课组完成蓝本教案和导学案。改变过去对教师指导多、示范少的缺陷,让研训员亲自参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安排,改变过去开学初制定教学进度表的无效做法,必须在一周内制定出各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作为本学科课堂教学的指南。

  第二周要求研训员在蹲点学校深入课堂听课,每天至少保证要听2~4节课,在一周时间内要把本学科组所有教师的课听全,课后及时与相关教师进行交流。尤其是对五年内的年轻教师要“点对点”指导,帮助教师找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落实生本教学理念,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周研训员要在蹲点学校不同年级分别上示范课,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细目化的规范要求,课后要组织教师进行研讨,给各年级教师做出示范表率作用。

  第四周研训员通过开展专题研讨、指导青年教师等活动,引领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规范校本研修的流程,创新校本研修的形式和内容,重构研训员与教师的关系,使其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

  当然,研训员在这四周中的各项工作是交替进行,贯穿始终的。我们要求每位研训员在活动开始前必须按照发展中心的总体要求制定各学科翔实的实施方案,经中心集中逐个审核同意后具体实施。

  最后,活动结束后,研训员要认真总结教学实践月的工作得失,把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炼形成本学期研训活动的主题,分专题系统进行研讨,提高研训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事实上,从实施的方式与效果来看,研训员教学实践月活动广受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好评。

  二、总结与反思

  经过几次的教学实践月活动,研训员通过深度参与学科组活动、教师备课、上课、学生活动、校本研修等,对蹲点学校的本学科教学都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蹲点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为自己今后工作的开展明晰了方向和重点。蹲点学校每一位教师也有了与研训员深度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尤其是青年教师可以从研训员身上学习到课堂教学的规范以及如何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如何把教学与教研相结合,对于促进自己從“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转变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层次及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城乡学校硬件设施、设备都已按标准配备到位,但城乡学校的软实力不均衡现象依然很突出。通过调研得知,城区学校集中了多数的优秀教师和优质资源,校本研修起点高、成规模,同伴互助、专家参与成为常态,相较之下,部分农村学校由于生源较少,学校教学规模较小,同学科的教师人数也很少,他们平时要随时开展校本研修相对来说交流对话的范围较小,可供调配的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在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讨上很难突破固有的思维和惯性。研训员教学实践月活动蹲点这些学校,把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带给教师,与他们共同备课、上课、校本研修,无疑对开拓这些教师的视野,提升他们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研训员还可以带课题进学校,手把手指导这些教师平时如何从教学实践中反思问题,形成小课题,进行草根式研究,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即使教学实践月活动结束后,研训员还可以通过定期回访与网络研修的方式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跟踪服务与指导,牵线搭桥让农村学校教师与城区优秀教师“结对学”,定期交流,共同学习提高,受到了农村学校和教师的大力欢迎。这项活动对区域学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及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研训员自身的成长及研训工作一体化的开展

  研训员的工作定位是督促一线教师实施国家课程,指导一线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引领一线教师自主专业成长,带领一线教师投身教学研究。研训员是“教师的教师”。要发展好教师,首先要发展好自己。研训员不仅要带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要用教育理论去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月活动的开展为研训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提供了契机。经过在不同学校开展教学实践月活动可以让研训员深入全面了解不同学校本学科教学现状以及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与研训需求,为本学科今后一段时间的研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教师也好,研训员也好,其职业工作都是“实践—反思—更新”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实践是教育教学工作反思的源泉,反思不能脱离实践而进行。实践对研训员工作的反思起决定性作用,研训员的工作能力、反思能力就是在不断实践中发展、提高的。

  郑杰校长提出了“首席教师”的概念,我认为研训员就应该努力成为本区域学科教师的“首席”,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能成为“首席教师”,研训员自己首先要不断加强学习,让自己成为值得尊敬的专业楷模,在此基础上,再设法将本区域的学科教师打造成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只有当一个群体变成一个团队时,才可能提高教研培训的效益。所以,开展研训员进学校教学实践月活动不仅促进了蹲点学校教师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研训员自身的成长及研训工作的实效性。

  开展研训员教学实践月活动是扬中市教师发展中心主动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把重点抓有效教学的环节(备课、上课、校本研修等)与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举措。这一活动同时也促进了研训员队伍自身的专业化成长。要发展教师,首先要发展研训员,而教学一线正是研训员再实践的沃土。我们相信把这一项活动坚持不懈地推进下去,并不断地完善与创新,它的成效必将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吴安春.共生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德育,2007(4).

  [2]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教师教育模式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1):44-49.

  作者简介:

  张祥,男,中学高级教师,扬中市教师发展中心研训部部长,研究方向:中小学教师培训、生物学教学研究。

上一篇:“按需施训”二问

下一篇: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