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从国内外代表性标准看有效教学影响因素

作者:鏈?煡 时间:2017-12-08 阅读:( )

  柴璐璐

  摘 要:选取5个有效教学国内外代表性标准进行综述,并从研究机构、研究背景、研究依据、体系框架及推进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了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的责任意识与工作投入、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参与度及环境因素等。

  关键词:有效教學;有效教学标准;影响因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研究者在有效教学研究之路上孜孜以求,但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应该有哪些?判断一门课程教学的优劣及师生的教与学行为是否得当,应是有效教学研究的起点。

  一、国内外代表性有效教学标准评述

  2009年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通过对全球23个国家有效教学现状的调研,形成了当时颇具影响的《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TALIS的首次调查结果》(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这一报告通过对影响教师有效教学关键性指标的取样和观察,总结了各国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有效教学形成的关键性因素。这一成果对有效教学研究,特别是世界各国有效教学标准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里列举几个代表性认证标准从研究机构、研究背景、研究依据、体系框架及推进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详见表1。

  (一)美国CREDU《有效教学行为标准》

  《有效教学行为标准》(standard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是全球范围内有效教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标准之一,由美国联邦教育部所属的“教育、多样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CREDU)”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制定的,该标准制定于2001年小布什政府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案颁布背景下,深受“最近发展区”理论影响。这一标准体系包括五大标准及相关指标:师生共同参与与创造性活动(JPA)、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LLD)、将教学和学生生活相联系,创造有意义学习(MM)、训练学生复杂思维能力(CT)和通过对话进行教学(IC)。五个标准相互交融,互成支持,共同发挥作用构成有效教学的完整模式,颁布后“教育、多样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CREDU)”通过制定《CREDE Applied Projects》从1996—2009年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

  (二)丹尼尔森《专业实践构成框架》

  《专业实践构成框架》(C o m p o n e n t s o f Professional Practice)由夏洛特?丹尼尔森于1996年,在美国的教育考试服务部(ETS)支持下,为改善《普瑞克西斯考试体系III(PraxisIII)课堂绩效评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局限研究制定。在这一标准中,丹尼尔森将影响教学行为的因素总结成四大模块( four domains of teaching responsibility)22个组块(components),四大类别分别为计划与准备模块、教学环境模块、教学模块和专业职责模块。每个组块用2-5个要素描述其具体特征,用“优秀”“熟练”“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层级来评价相应行为的等级。这一标准是在《普瑞克西斯考试体系III(PraxisIII)课堂绩效评价》基础上的修订,并依附于《普瑞克西斯考试体系》进行应用,在美国教师培训和考评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英国《绩效管理的教师评价制度》

  《绩效管理的教师评价制度》(T e a c h e r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于2001年于英国教育与就业部(DFEE)制定颁布,受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对教师评价制度两次改革影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从“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转向“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转向“绩效管理教师评价制度”。这一标准将教师工作绩效、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质量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框架内容包括:有效的教学计划、良好的学科知识素养、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励和组织学生、全面评价学生学业、学生丰富的学习成果、有效利用时间、资源和有效利用课后作业强化学校效果等。由于研究背景带有浓厚英国政治中央集权色彩和政府所主张的教师发展绩效管理理念,因而在国家行政强制执行下,这一标准在全国各中小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广为采用。

  (四)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国家框架》

  《教师专业标准国家框架》(A N a t i o n a l Framework fo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于2003年在“关于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的部长级会议”正式颁布,是为实现“世纪国家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及提升本国教师的国际形象,基于国家教育系统统一优质教学理念和教师教育系统,对2000年由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协会和澳大利亚教育学院联合制定的《澳大利亚课堂有效教学专业实践标准》讨论稿的进一步修订。框架体系包含教师职业生涯和专业素养两个维度,其中职业生涯涵盖了教师发展四阶段相关特征细则,专业素养涵盖了对教师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品质和专业关系协调能力等要素的描述,这一标准也得到国家层面的保障和推广,被要求做为教师资格认证的补充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五)华东师范大学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

  我国尚未有官方机构主导编制关于有效教学的标准,没有形成相对公认性的标准体系,各家学者围绕有效教学有很多探讨,在此,我们选取华东师范大学孙亚玲博士的研究成果《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做为国内有效教学标准的代表是因为它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有效教学标准”命名,且体系相对完整,具备国际化有效标准完整体系雏形的标准框架,它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有效教学标准设计的现状水平。这一标准体系是建立在相关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大量借鉴了国外已有有效教学标准的研究成果,其体系内容包括两级四层水平结构,一级标准为: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教学反馈和教学组织管理,相应的,每个一级指标下设5-6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定性描述为“优秀”“良好”“一般”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由于这一标准是孙亚玲博士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属民间标准的范畴,未得到国家权威教育部门的认证,故也没有得到大范围的采纳推广,难以从实践层面对这一标准体系的效度进行验证。

  二、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上述代表性标准的分析,我们尝试从教师、学生和教学保障的维度,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教师的教学素养

  教师职业性的体现,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素养、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创造思维能力等方面。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位教师能否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家教育政策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时刻保持知识更新和学习的能力,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高度;教学素养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即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和对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教学创造思维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根据新的教学内容建立关联,设计适合于学生纳新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实现。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对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孙亚玲博士将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划分为:教师的学科专业性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学经验)和条件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此外,由于高职教学所教授的知识以实用性技能型知识居多,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使自己不断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根据行业发展形势、就业趋势、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使教学真正有效。

  (三)教师的责任意识与工作投入

  教师的责任意识与工作投入是指源于教师对自身职责的责任感和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教学和相关工作保持长时间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旺盛的精力和激情,不断的自我挑战和全神贯注。这种要求并非完全来源于忘我奉献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更是处于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和稳定的职业修养,有效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重视、对教学组织的细致严谨、对教学研究的孜孜以求、对教学的不懈反思和改进。同时,这种崇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投入也能有效地感染和带动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真正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指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心理和社会特点,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因而造成的教学有效性的不同。除了一般性的特征之外,高职学生还具有相对显著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学习特点包括知识分类精细化、学习意志控制水平不高、纳新意识强和学习时空不固定,学习心理包括由“依赖”向“独立”转变、具有自我完善的动机和自我效能感较低等。

  (五)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過学生的“会学”实现学生的“学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情感要素。学习动机是从学生的角度探寻其学习需要和内在的心理机制,并通过适当的激发使其维持学习活动的有效。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稳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主动地选择、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它往往源于有效学习目标的设定。同时,在相应的学习阶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从而使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到不断的增强,在结束学习后得到适当的鼓励和肯定,使学习始终对学生充满吸引力。

  (六)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做为有效教学的重要能动要素,其对教学活动的高度参与是内化过程的前提。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积极主动探究和参与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形态中,这种参与是以学生行为参与为载体的心理活动,是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做出的精神参与努力,包括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相应的,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也会反过来作用于教师的教学,如认知参与会促进教师更为精心地组织和改进,情感参与会促进教师对教学更加充满激情,与学生相处更为融洽,行为参与会使教师对学生更为关注,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此外,有效教学的实现还与学校各级层面的环境因素有关,这里的环境一方面指教学的物质条件,如学校的自然环境、校舍、教学楼、实训室、图书馆等硬件条件。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学校管理环境,包括学校对教学的支持与投入、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教学管理政策的合理性和执行力度、学校的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及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的建设情况等。归根到底,人是教学活动的能动性变量,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往往又是潜移默化、无时不在的。

  参考文献

  [1]Stephanie,S.D.Pedagogy Agogy Matters:Standards for Effective Practice Teaching.http://www.cal.org/crede/pubs/research/RR4.

  [2]Danielson.Enhancing Professional Pratice: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SCD,AlexandriaVA.p.61.

  [3]Teacher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http://www.wresa.org/TPAI%20 R%20Sum%20wTitle.

  [4]Teacher Quality a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askforce.A National Framework For Standards For Teaching.http://www.curriculum.edu.au/verve/_resources/ national_framework_file.

  [5]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6]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7]加里?D?鲍里奇,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8]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9]曹霞,姚利民.论各因素对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J].大学教育科学,2012(1).

  [10]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23).

  [11]顾小明.教师有效教学标准编制的比较及其启示[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建构

下一篇:无人机任职专业模块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