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鏈?煡 时间:2017-12-20 阅读:( )
李艳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传统文化;自我;心理学
1 问题提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不停歇对“自我”的探索,自我作为人格结构的核心,其形成过程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西方学者们多用“集体主义”代表中国文化来研究中国人的自我,然而,中国文化并非是纯集体主义的。在中国社会中,面子、关系、人情、“孝”等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这些独特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因此,用一般的集体主义文化并不能完全概括中国的文化特征(郭斯萍,林蓉,2012)。面子、关系、人情这些日常用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它们与儒家思想中的“礼”、“仁”、“义”可承接在一起(沈毅,2007)。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人的自我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不乏对“自我”的探索,例如: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所言:“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其中便不乏唤醒每个人的自我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的意味所在,上有如政治家屈原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下有《论语》中所言平凡民众的“匹夫不可夺志也”,从中都可窥探出古代先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因此,本文尝试梳理对中华民族影响颇深的儒、道、佛家思想,从中看中国人“自我”的特点,为中西方学者探讨中国人的自我提供借鉴。
2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我的特点
2.1“自我”的边界不清晰性
“自我”是有边界的,人们通过边界来区分内部与外部世界,在儒、道、佛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自我”具有边界不清晰性的特点。
古代文化中,“自我”体现在“仁”的思想里,儒家、道家、佛家都论述过“仁”这一思想。传统文化中,对儒家而言,“仁”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同时也存在于道家、墨家、佛家的思想中,而“仁”主要在人我关系中体现。在儒家思想中,“自我”包含人我关系,即由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所建立(刘双,马敬然,2008)。正如杨中芳(1991)所说的,中国人的“自我”是以除了自身身体外还和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即自己人)为标志同他人分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中国人的自我是“we-self”,侧重“个体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汪风炎,2007),这种偏重也使中国人的“自我”出现边界不清晰的特点。
2.2“自我”具有情境性
中国人的“自我”受情境与关系的影响,因此自我具有情境性。
古代文化中的“自我”是以情境和关系为基础,通过人际关系来界定的(郭斯萍,林蓉,2012)。在古代汉语中并没有“关系”这一词,儒家的核心概念“伦”指的就是“关系”。儒家认为社会中存在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关系这“五伦”关系。每一对关系的互动都建立在“仁”的基础上,而“仁”只能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尤其是在人们社会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五伦”关系。当某人与自己的关系发生变化,相应的他人位于“自我”周围的涟漪层次就发生变化,“自我”的边界也就随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3传统文化中的理想“自我”呈现“无我”倾向
在古代文化中,儒、道、佛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重,尤其是因为贯穿整个思想的“仁”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古代中国人追求“无我”的自我。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中的理想“自我”均呈现了“无我”的倾向。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成为“仁者”,“内圣外王”是他所追求的状态,即对内修养心灵,对外整家、理国、安天下,这种探索贯穿于人一生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仁”的过程即是实现忠恕之道的过程,忠恕之道的实质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所谓的利他之爱(冯友兰,1996)。儒家通过“仁”的实践来实现“世界亲如一家”的理想愿望(沈毅,2007)。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儒家追求“忘我”。
佛教也追求“无我”的“自我”。佛教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分为八层,其中第七层被称为“末那识”,它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且不被意识所控制;第八层为“阿赖耶识”,是心灵本原(彭彦琴,杨宪敏,2009)。佛家认为“我执”是人诸多烦恼的源泉,唯有消灭以“末那识”为中心的我才能成佛,才能达到“阿赖耶识”,达到精神顶层。而“末那识”天生就存有“我执”的特点,一般人终生都会受“末那识”的控制,只有悟到真理、成佛之人才能摆脱“末那识”的控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家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无我”。
道家的“自我”也呈现“无我”的倾向。道家认为真正的“自我”是最本源、最开始的我,就如同新生孩童,顺应自然。“至人无己”就呈现了庄子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无己,就是忘掉那个以自我为中心来权衡世间万物的我,忘掉因自我中心产生各种私欲的我,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精神从肉体中分离,到达与天地相接的境(彭彦琴,江波,杨宪敏,2011)。《道德经》中“道生一......”,“一”即“整体”。只有忘掉有私欲的自我,才能回到“一”的原始状态。因此,道家也追求“无我”。
3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儒、道、佛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自我”具有边界不清晰与情境性,“自我”的边界随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此外,在儒、道、佛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人的理想“自我”呈现“无我论”倾向,即人们所追求的精神最高境界是“无我”。研究自我的文化因素已成为自我问题研究的新方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人的“自我”可以为东西方学者认识自我提供新的视角,中西结合将为“自我观”的发展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并得到更为完整、合理的“自我观”。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郭斯萍, 林蓉. 中国人自我观理性分析——基于儒家伦理文化的视角[J]. 战略决策研究,2012,3(4), 72-77.
[3]刘双, 马敬然 . 中西方“自我观”比较.[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
[4]彭彦琴 . 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 [J]心理学探新, 2009,29(4), 3-6.
[5]彭彦琴.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J] 心理学报,2011 ,43(2), 213-220.
[6]汪凤炎, 郑红 . 论中西方自我的差异[J]. 西南大学学报,2007,1, 17-22.
[7]杨国枢, 黄光国, 杨中芳 . 华人本土心理学[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2008)
作者信息:
李艳,女,山西长治,1993.01,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在读,应用心理学专业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
电话:18235125713
下一篇:吕彦直生平及建筑思想探析
新形式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453)人喜欢 2018-03-17“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背景下
(373)人喜欢 2018-03-15论王符“为官择人”的人才储备思想
(308)人喜欢 2018-03-15“格致”到“科学”——一种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解读
(566)人喜欢 2018-02-02中国漆画个案之程向君漆画
(754)人喜欢 2017-11-30王阳明的“仁政”思想
(992)人喜欢 2017-11-21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材料科学”全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29)人喜欢 2017-11-21“一个比一个A”格式考察与意象图示
(344)人喜欢 2017-11-17“两学一做”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分析
(270)人喜欢 2017-10-12“环境工程装备”课程中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
(395)人喜欢 2017-09-302025山东、湖北、湖南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
2025福建、江西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单词记
2025浙江、安徽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单词记
高考英语写作万能句型60例分类汇总,速收!
高考英语写作万能句型60例分类汇总,速收!
2025上海、江苏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单词记
2025辽宁、吉林、黑龙江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
2025山西、内蒙古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单词
2025天津、河北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单词记
参加奇速英语冬令营,英语能力提升快人一步!
奇速英语冬令营启动:乐趣与学习并重
全封闭奇速英语冬令营研学:思维导图启航,熊猫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个性化),大数据时代的阅读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个性化:单词速记、AI口语、作
别错过!奇速英语冬令营用思维导图改变记单词方
寒假必去!奇速英语冬令营助力孩子轻松爱上英语
英语提分秘诀:突破环境限制,掌握高效方法
英语时文阅读图书大升级!解锁奇速英语个性化时
奇速英语冬令营开启,助力学生英语学习新机遇!
英语教师大会揭秘:不背单词不学语法,每天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