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学前教育论文 >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

浅析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

作者:鏈?煡 时间:2017-12-30 阅读:( )

  张颖

  【摘要】同伴关系有别于温情的亲子关系和赋有教育意义的师生关系,同伴为儿童提供自我评价的“镜子”,特别是活动中同伴之间的反馈,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尤其是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学前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同伴关系对其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学线索。

  【关键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意识;心理健康教育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1]。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认知多以自我中心为特点,他们在与同伴的平等互动中,逐步发现别人的认知和行为习惯与自己不完全相同,也就是在这种成长过程中,他们学会强化或约束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学会理解他人,学会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2],健康的自我意识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部分心理学家坚持认为,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仅限于表面特征,而在心理上的自我知觉几乎是空缺的。但随着一些学者的实验介入,例如艾德让学前儿童完成迫选陈述时,儿童能迅速地对自己心理方面的特点做出选择,例如社交性(在“我喜欢自己玩”和“我喜欢和朋友一起玩”中做出选择),至此,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又重新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为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心理学线索。

  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

  通过对分析社会测量数据,根据儿童在同伴关系的社会地位来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有争议儿童、一般儿童。被忽视儿童和被拒绝儿童的同伴接纳性都很低,且在今后的生活中,被拒绝儿童更有可能出现反社会性行为和其他严重的适应问题(Dodge&Pettit,2003)。

  二、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因材施教,了解并尊重儿童的气质类型

  气质作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从个体出生时就以其生物性给我们的心理活动带上了独特的色彩。在心理学上,我们一般将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其中,多血质的儿童先天活泼敏捷,善于交际,在同伴关系交往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容易形成热情好客的外向型性格。

  了解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需要家長和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跟踪观察,将观察结果和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相匹配,从而确定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个体属于单一气质类型的情况比较少见,往往是混合型气质类型的人居多。在了解儿童的气质类型后,我们可以因材施教,如胆汁质的儿童,我们要引导他们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学会自我控制;对于抑郁质的儿童,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给予及时具体的表扬,从而改变怯懦、沉默寡言的习惯,学会自我调节。

  2.创设积极应答的环境,提升儿童的社交技能和认知水平

  第一,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可以接触许多符号工具:语言、姿势、绘画、数字等,其中,语言在交往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儿童熟练掌握协调性的社会性言语有助于同伴交往的发展。结合先天决定论和后天环境论的观点,我们不仅要重视儿童语言的“关键期”教育,还要为儿童创设一个想说、敢说、爱说的积极应答的环境。第二,综合许多学者对交往个别差异的儿童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受欢迎的儿童除了宜人的外貌、优良的成绩和外向的性格特点,出色的合作助人的品质也是他们深受同伴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外,布朗尼和卡利杰在研究中发现,善于合作的幼儿,与不善于合作的同龄儿童相比,在自我—他人区分测验中的得分较高(Brownnell等,2006),这也就表明儿童早期的交往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能力的发展[3]。这也就提示我们,利用各种社会条件,帮助幼儿及时获得社交品质以及全面的认知能力尤为重要。

  3.和谐的亲子关系、师幼关系是良好同伴关系的情感后盾

  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以成人的榜样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一方面,在亲子教养方式中,有研究表明,父母以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养育的儿童,无论从认知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豪斯等人通过一项纵向研究考察了师幼关系对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他们得出以下结论:与教师有情感安全关系的儿童更爱交际,也容易被同伴接受,并且很少发生侵犯行为。儿童之间常常会出现没有敌意的对立争吵,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地引导儿童正确对待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要求,帮助其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儿童学会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

  4.游戏是主导学前儿童学习同伴交往的独特形式

  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游戏、学习、活动三种,但是由于受到身心条件的制约,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豪斯和马瑟森在间隔6个月的追踪中发现,儿童游戏的认知复杂性和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关系,因此,儿童游戏,特别是假装游戏的认识复杂性能可靠地预测儿童以后的同伴交往能力。

  假装游戏在婴儿期出现,持续整个学前期,它的发展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研究表明,4~5岁是一个快速发展阶段,5岁儿童已逐步形成对假装心理的认知。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程度受到他们心理水平的制约,因此,教育者在儿童参与游戏时,科学地组织领导,是推动儿童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将游戏与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多方位互动,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不同角色及社会关系,如医生与病人,营业员与顾客等,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潜移默化中学会自我观察,拉近同伴关系。

  总之,学前儿童之间的同伴交往,是儿童以平等交往的崭新视角了解自己与周围事物以及他人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儿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从而推动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丹枫.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62-169.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0.

  [3] 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546.

上一篇:幼儿园隔代亲子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三步走”有效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