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策略

作者:未知 时间:2015-09-21 阅读:( )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初中 蒙飞妃 

  【关键词】学生 自主阅读 体验 策略

  一、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是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些要求对于阅读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在具体阅读教学中,要落实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师就要以学定教设计学习方案,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并落实新课程理念。

  二、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式。

  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对象是农村青少年,因农村孩子生活环境原因,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教育等因素,使得这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改变教学方式,以生为本,有耐心地引导,何况做任何事情并非一蹴而就。在课堂上有必要因材施教,以发掘学生的全面潜能,面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环节那茫然的表情,教师可不能满堂灌或烦顼的讲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始终贯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让学生经常处于亢奋和聚精会神状态中,让学生充分的读、思、辨、答,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否定中完善自我思维能力。教无定法,但是有目的的,能使学生学习有劲,积极思维就是好的教法。我们教师应该能也必须能根据学情改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思路。

  三、于无疑处设疑,创造思考情境。

  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记忆力旺盛,而且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因利势导。孟子的比喻“持而不发,跃如也”,一拉满弓,却不放箭,只做跃跃欲试的样子,这是基于思维而创设的最佳情境。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问题,有了疑,学生就有了思维活动,为了解决问题,通常要冥思苦想。把疑剖析得越具体,了解到的知识就越全面,而且学生的思维是有规律的,即问题-思维-新问题-再思维……,直到问题彻底解决。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越能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进行深刻的对话。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议、辨中有了自己的感悟,这时教师要艺术地点燃知识的火花,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主动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并且为学生学到新知识引路、搭桥、定向,促使他们产生把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紧迫感,使得他们享受获得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趣。长期引导,学生就会养成爱想善思的良好习惯,潜在的智能就得到不断地挖掘。

  四、教会学生质疑

  当问题涌现的时候,阅读才算真正开始,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教会学生质疑,就是给学生找到了一个学习的秘钥,指导学生关注以现几个关键处质疑,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帮助比较明显。

  1、是抓住中心问题质疑。这类问题是直指主题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提纲挈领的。如《变色龙》一课教学,题目能不能改为《警官奥楚蔑洛夫》或《一只狗的境遇》?假如让你们选择,你们喜欢原来的题目还是改变后的题目呢?为什么?通过分析,变色龙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变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特征,恰好跟文中奥楚蔑洛夫根据狗的主人是谁而反复改变自己的态度如出一辙,《变色龙》这个文题用了借喻的手法,讽刺了欺上媚下、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统治者的走狗,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影射沙皇专制的虚伪和专横,刻画得入木三分。还是原文题用得贴切,这样的质疑可以诱发学生体验和解读,在辨析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2、是抓住细微之处质疑。这种质疑应该是为了让主旨更圆满而有价值的思维,可以是一种表达方式、一个标点、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轻描淡写的话,看似细枝末节,实则独俱匠心,微言大义。如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学生讨论辨析后,不难悟出因韩麦尔先生内心悲痛到了极点。再如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可谓匠心独运,在文中有何作用?理解了这一句,就能找到了这篇童话故事能顺利发展的原因,也就能理解童话的深意。

  3、是抓住矛盾之处质疑。矛盾之处往往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盼于勒”与“躲于勒”两个情节之间的矛盾;鲁迅《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加点的词看似矛盾,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乙己不可能活着。表层矛盾,但深层却不矛盾,探究真相后,学生有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畅快感悟。

  4、是抓住留白处质疑。文本中通常会有省略处诱发学生的思维锻炼,让学生顺着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这时可以给学生去补白、润色。如魏巍《我的老师》中,“‘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文中的省略号省去的内容值得学生琢磨一番。

  五、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

  教学应是一种自然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充分表达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自我,传达出内心深处的声音。长期的教师语言霸权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交往的阻碍、缺失,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灵性、悟性受到了禁锢。新课程特别需要教师具有亲和力,学会倾听,学会赏识,使学生敢于、乐于、善于表达,使师生在知识、情感、经验、精神等方面相互碰撞、接纳、融合,不求完美但求有效,允许学生表达“出错”甚至“出格”。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经易打断,学生回答有错时,最好让学生互相纠正,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农村小孩平时不敢于表达,除了教师自身原因外,还有学生不知从何处表达,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技巧。让学生在审美评价中训练思维和语言能力。

  1、要教学生学会概括的能力。如,“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事,赞美了谁的……精神品质,抒发了谁的……情感”这类修饰关系的句式,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又可以在开放性思维训练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教学生学会品味词句。“这个词(句)用得好,因为它写出谁的……特点”这类解说关系的句式,既可以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又可以训练学生感受、联想、想象的能力;既可以品味内容、结构、写法、修辞,也可以品味句子、短语、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生学会评价。“我认为……,因为……” “我喜欢……,因为……”这类因果关系的句式,既可以训练学生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鉴赏分析的能力;既可以训练学生整体感悟,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局部体味。

  4、教学生会联想。如《伤仲永》一文中的“未尝识书具”,这个“尝”字是个古今异义字,古今义分别是什么,在哪些课文曾出现过;“书”是一词多义,根据语境它有时是“书写”,有时是“书籍、书信”,它又曾在哪出现了等等。教学中紧扣字、词、句加强纵横联系,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词汇佳句,增强同化效应;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多层次思考。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教师们应该站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思索自己的教学行为,探索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把语文的本质特点,即注重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语言,教学的核心点是思维落到实处,着力挖掘课文中潜在的语言训练点,让语文课堂变为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开放的、主体的教学形式。锤炼智力,培养新思维,注重个性阅读体验,既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金缺.怎样教好语文 _____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1:53-84.

  [2]陈重梁,方有林.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04(3):5-8

  [3]刘国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上一篇: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更好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下一篇:在学生就业不稳定现状下中职教育改革对策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