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有效性

作者:未知 时间:2015-10-29 阅读:( )

  郑秋香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宁波

  作者简介:姓名:郑秋香,性别:女,籍贯:陕西汉中,出生日期:1989年8月9日,

  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专业:课程与教学论2014级硕士研究生。

  * 本文系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关键词:课堂理答、有效性、课堂观察

  作为师生课堂交流的重要媒介,理答不仅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进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水平与目标间的差距,可以说理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对小学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研究势在必行。那么,怎样衡量语文课堂理答行为是否有效呢?在语文课堂中,有效的课堂理答行为应该怎样运用呢?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一、有效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理答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的回应和处理[1],是课堂常见的教学行为。同时,理答也是评价行为[2],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或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所做的言语性评价。因此,理答也常常被称作言语评价或反馈。哈蒂和蒂姆伯雷研究发现:课堂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反馈对学业成并不起促进作用,有的甚至产生了反作用。[3]基于长期的小学语文课堂观察,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理答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理答内容具有描述性。教师只有清楚地、详尽地告知学生相关学习信息,才能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同化理答信息。然而,仅仅提供给学生“是什么”的信息还远远不够,只有学生知道“怎么做”才有可能产生教师期望的学习行为。据此,理答内容的描述性应包含两层含义:(1)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的表现或学习任务给出具体的评价信息;(2)可操作性,即对如何实施该评价信息提供指导性的操作建议。

  第二,理答形式具有多样性。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充满着变化性与未知性,所以理答行为不能一成不变,而要随着的课堂活动变化与变化。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4]单一枯燥的教学语言,势必会压制学生个性,禁锢学生思维。多样的理答形式不仅能使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更能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的艺术。

  第三,理答语言儿童化。受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的限制,小学教师的理答语言应尽可能地通俗易懂。当然,理答语言儿童化并不是说教师要模仿儿童的语言,而是说教师的理答语言应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结合,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将学习信息传递给学生。尤其是当遇到抽象、难懂、复杂的学科术语时,教师就需要语言转化成儿童可理解的语言。

  二、有效课堂理答行为的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1)理答内容具体、可行

  学生接收到如何去操作的信息比仅仅接收到表扬更加地有效[5],因为单一的表扬“好”、“很好”、“棒”、“很棒”等回应新信息,只是在对学生的表现和任务进行简单的判断,并不含有启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指导性意见。因此,具体的理答内容才能够帮助学生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应该怎样做”等等,才能帮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以下教学片断将能够充分说明理答内容描述性的重要性。(T表示教师;S表示学生)

  片断一 T: 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谁来试一试?

  T:这篇课文有几个长句子比较难读,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挑战一下呢?

  S1: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国的蜘蛛网......

  T:后半句读的非常的好,但前半句有点结巴了。谁能用更加流利的语言读一读?

  S2: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国的蜘蛛网......

  T:恩,不仅读的非常流利而且还加上了适当的停顿,很好。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片断)

  在该片断中,教师的两次理答都围绕着学生学习任务给出了针对性的理答。在对SI理答时,教师肯定学生现有朗读水平的同时,也指出了学生问题“前半句有点结巴了”,这样让学生既知道了自己现有学习水平又清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对S2理答时,教师对学生究竟好在哪里进行了具体的理答,让学生明白了自己朗读的优势并产生积极地学习期待。

  (2)综合运用探问、追问、转问、整合或重组等多种理答方式

  单一的课堂理答方式不仅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同时也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相反综合运用多种理答方式,变换提问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帮助学生将将学生模糊、零散的答案及时地整合成精简的知识网络。本文将用以下两个教学片断具体论证。

  片断二 T: 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谁来试一试?

  S1:“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

  T: 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除了要注意人物的语气,还可以?

  S2:还可以做一些动作

  T:那你可以试试第一句吗?

  S2:“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片断)

  片段三 T:你找到了哪些能够概括秦兵马俑的句子?

  S1:我找的是课文的第一段。“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

  T:说说你的理由。

  S1:我画出这一部分的理由是它是在西安的临潼区。

  T:喔,你画出的原因是你找到了他的位置。还有谁也找到了这段话,但是和他的理由不同?

  S2:我找到了不仅是西安的临潼,还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T:喔,你抓住了其中的关键词,它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是的,这句话总的介绍了秦兵马俑,是一个总起段。(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片断)

  在片段一中,教师在理答是对S1进行了追问,但S1并不知道如何作答。此时教师将追问变成转问,S2迅速做答后,老师再次了追问,最终S2用正确的语气和动作读好了句子。不难看出,在促使这一目标达成时,教师的转问则成了两次追问之间的桥梁,不仅缓解了S1不会作答的尴尬,也为教师的第二次追问创造了契机,使S2也参与到了本环节的活动中。类似地,在片段二中,教师对S1的第一次理答时进行了追问,帮助他进一步思考。在S1作答后,教师进行了问题的重组,试图使其他学生能够清晰地判断自己是否达成学习目标。在对S2的理答时,教师不仅进行了描述性肯定,还对问题进行了整合,保证学生能了解自己的水平并适时调整学习。从片段一、二中可知,小学的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是有差异的,可能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部分问题,有些学生茫然不知,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通过转换问题角度,整合学生回答、转移提问对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其他学生提供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可以确保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3)提升理答语言的童趣性

  教师将那些抽象、难懂、复杂的学科专业术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表述时,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也能够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学习任务。具体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片段四 T:猜猜它是什么?

  S1:是棉花

  T:谁愿意来读好这个词语宝宝?

  S2:棉花

  T:恩,把词语宝宝的名字读的真不错,还读出了轻声呢!(选自人教版一年级《棉花姑娘》片断)

  在该教学片断中,教师的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读出“棉花”的读音,教师用到了“词语宝宝”、“猜猜”这种儿童化语言,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一年级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的语言,在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了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的同时,也有力地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该片断中,教师巧用了儿童语言引导S2的拼读,读音不仅准确,而且“还读出了轻声呢!”,不仅达成了预设学习目标,同时也促进了生成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惠芳.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行为的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0(03):85-86.

  [3][5]Hattie,J. & Timperley, H.. The power of feedback[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7, 77(1), 81-112.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打造魅力课堂 凸显创新能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艺术 

下一篇: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