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关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四点思考

作者:未知 时间:2015-12-29 阅读:( )

  何煦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合川 401524)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考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社会群体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国家不失时机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创新创业的洪流中,我国高校学生应该是创新创业一支声势赫赫的生力军。然而,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创业的实际人数较少,创业成功者或创新成果确显者,更是寥若晨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适合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职责。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努力方向。

  一、营造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渲染能给大学生的创业群体带来极大的鼓动效应,在一个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的社会环境里才会产生较为理想的创业实践行为。比如斯坦福出来的学生,认为没有创办公司就是很失败。在硅谷,创业失败者比那些没有创业的教授更受尊敬和欢迎,因为所有公司都认为有创业经验,比单纯有技术更有优势,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支持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创业意识不强,而从业的氛围却十分浓厚,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严重束缚高校师生的思想。高等学校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创业教育在高校虽然已经不算是一个新生事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是,与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转变观念,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创出特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业型人才。

  二、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实施创业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教师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必须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要加强创新创业理论研究,高校是科研的阵地,鼓励教师对创业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丰富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弥补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

  三、加强对外联系争取社会资源

  缺乏资金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困难,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出资对创业项目进行扶持。但单个高校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政府部门组织对已有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匹配一定的资金,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另外,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协助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并结合试点项目经验,积极筹备出台针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为更广大群体的学生开辟成功创业通道。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高校应该及时将学生的创业愿望和政策诉求反映给地方政府,积极争取地方性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实施。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本着“双赢互惠”的原则,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联系企业来校设立创业奖学金,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创业,高校也要积极争取工商联、民营企业协会等团体的指导与帮助。

  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1]唐志敏,苗月霞.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分析[J].第一资源,2011(2)

  [2]王丽花.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社会视点,2015(21)

  [3]戴路,黄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借鉴[J].安顺学院学报,2015(4).

  作者简介:何煦(1988—),女,汉族,重庆市北碚区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

 

上一篇:浅谈技工学校班级管理工作

下一篇:合理利用游戏教学,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