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苏轼诗词中的正能量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7-16 阅读:( )

  【摘 要】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诗词在他的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者以为苏轼的诗词之所以能够在文学长河中璀璨,和他诗词中蕴含的正能量是密切相关的。苏轼通过写景、咏物、继承和想象的多角度、多层次来体现内心澎湃的思想。

  【关键词】苏轼 诗词 情感 正能量

  苏轼的一生,几度沉浮,坎坷不平,但是这不妨碍他潇洒达观,创作出大量非常优秀的作品。正能量在其作品中有非常直接、细致的反映,尤其是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反映得更为深刻、透彻。本文尝试由他的词入手,从词作品中情感的反映、抒发的表现角度,对苏轼的文学情怀作一番审美观照,来对他的心境、情感作一个探寻与追究。

  一、通过写景和咏物来传递正能量

  在许多情况下,词者的情感都不是直接披露的,而是借助外物来加以表达抒发的。写景和咏物自然成了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在苏轼前期作品中,尤以杭州为代表,苏轼留下了不少描绘山水景物的作品,如“湖山信是东南美”“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浪淘沙·昨日出东城》),如“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听闻弹筝》),如“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等等。在这些山水景物描写的词作中,有的是对春情的试探,有的是对美景的观赏,有的是对清景的流连,有的是对自然的沉醉……

  这时的景物描写与词人的情感相照应,是平静的,开朗的。但是,从此中后人也可读出词者的些许寂寞,些许的郁郁不得志。因为,此时的苏轼,是因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离开朝廷的。故而在杭州,此处的山水美景不仅是他赏心悦目的对象,更是他抒发一己情感的对象,这些山水美景是他心目中的知音,情感的依托。所以,当别离杭州时,是“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行香子·丹阳寄述古》)的深情忆念,是“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临江仙·风水洞作》)的执着探寻。

  而当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时,因其在政治上所受的打击更进一步,所以,此时的他少了一份早时的洒脱与疏狂,多了一份寂寞与哲思,这些,在他的词作中有了明显的反映。“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念奴娇·中秋》),“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毬”(《临江仙·惠州改前韵》)等等。此中传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让人感受到彻骨的寒冷,表达出惆怅的“愁情”。

  二、通过幻想,在幻想中展开咏物抒情,表现正能量

  在熙宁九年的中秋之夜,苏轼久仕而功业未就,兄弟久隔而无从相见,在大醉之后,他再也压不住内心深处寂寞情感的冲击,与“青天”展开了直接的对话。此时的他,幻想开始腾空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因为在仕途上不得志而对现实的不满,所以他想效仿陶渊明去逃避现实。但是,他在“何日功成名遂了”的追求中与“老去君恩未报”的忠君报国思想中徘徊,犹豫:或出,或不出。然而,他的最终的选择还是表明:他对现实的人生还是非常热爱。故而,在苏轼的词作中,虽然有时有着受压抑的苦闷、徘徊、忧伤,但是,就总体而言,无论是在《念奴娇·凭高眺远》中,还是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都有着“长空万里,云台无迹”的豪情,有着“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的疏狂与潇洒。

  三、继承并发扬光大自屈原开始的象征手法来展现正能量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自《诗经》以来,尤其是开浪漫主义之风气的屈原创造了“美人香草”一类的形象体系以来,象征手法便成了文学艺术中一个源远流长的创作传统。苏轼的词也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以此来传写作者的情感,并且这一传统在他这里更臻于艺术上的高妙境界,成为他抒发寂寞、挥写洒脱的最佳手法。例如下面的几组事例: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里以象征和想象之笔,表达了词人立功报国的愿望和舍身报国的壮志情怀。其实更深层次还有一种仕途不畅的苦闷与寂寞。然而,我们从字面上看到的却是一个“弯弓射大雕”的俊杰壮士,一个豪放洒脱的词人。

  “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黄州中秋》),是借愁云惨雾笼罩着词人光辉峻洁的心地的写照,透露出词人含冤未白,犹抱希望的矛盾难处的心情。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满庭芳 三十三年》)中,则以尘海与宦海言之,写尽风尘与风涛,表达出一种酸涩的人生况味。

  上面的事例,都只是一首词中局部象征手法运用,借以抒发一己情感。另外还有一些是从总体上运用象征手法的词作,借以抒发情感的,如《瑶池燕》:“飞花成阵春心困。寸寸柔肠,多少愁闷!无人问,偷啼自愠残妆粉。抱瑶琴寻出新韵。玉纤趁,南风未幽雅愠。低云鬓,眉峰敛晕娇和恨。”此词是苏轼寄给黄州时期交往最密的好友陈季常的。他在信中对陈说:“此曲奇妙,勿妄与人。”原来他是“羁孤结念之怀至今未平也”,是因为谪居黄州,身为孤臣羁客,情怀抑郁难申,故而在此运用象征手法,借闺怨之意,陈臣子之情,抒一己之怀。

  所以,东坡词中的“美人香草”,其实是他借以抒发自己心中寂寞惆怅与挥洒自由疏放豪情的寄托物,是反映当时自己处境的感应物。

  因为苏词的与众不同,情感的复杂丰富,细腻多姿,所以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词成为一朵奇葩。他的词的艺术价值非常之高,这多少也与他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正能量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徐季子.中国古代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5]艺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

  [6]宋四家词选序论[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东坡乐府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