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学前教育论文 >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

由小虫子所引发的活动探究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9-08 阅读:( )

  幼儿科学领域的教育越来越关注幼儿生活中的科学教育,那么什么是幼儿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进行多样化的科学活动。幼儿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学习和获得经验,幼儿自发和随机探究积累的科学经验,是幼儿科学学习与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指南》中还指出,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把握住这三点,便是对幼儿进行了一个成功的科学教育。下面,我从班级的一个小案例入手,阐明怎样在幼儿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中,把握这三个核心,支持幼儿的自发性科学活动。

  一、怎样发现幼儿的探究兴趣

  《指南》中指出,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着激发探究和认识兴趣,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就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以此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下面从这个小案例,探讨教师应怎样去把握幼儿的探究兴趣。

  情景再现1:

  早晨,幼儿们有秩序地用餐,贝贝想去刷杯子,却突然停下来蹲在地上看着什么。他边看边大声喊:“快来看呀啊!这有一个像球一样的小虫子!”几个幼儿呼呼啦啦地围了过去。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观察、谈论起了这个像球一样的小虫子。以往大多数时候幼儿们看到地上有虫子,尤其是男幼儿,会想也不想地一脚踩死。他们认为凡是虫子都应该消灭,但自从我们对幼儿进行了生命存在的科学教育之后,幼儿们知道动物、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尤其是动物,和我们人一样,只有一次生命。因此,当再看到小虫子时,他们便不会像以往那样对待了,而是学会去注意它的存在是有生命意义的,会愿意了解它是什么。看到幼儿们兴奋的样子,我说:“哎!到底它是什么虫子呢?我们以前见过它吗?”我给幼儿们找来一个纸碗,让幼儿们把它小心地放进去做进一步地观察。

  观察分析1:

  这个例子呈现的就是教师抓住了幼儿们的兴趣点,并用语言刺激幼儿探索的热情:“我们以前见过它吗?”我知道这个虫子不伤人,于是,我给幼儿们找来一个纸碗,作为昆虫观察盒,让幼儿们把它小心地放进去做进一步地观察。老师用看似简单的语言和行动支持,激发了幼儿们的探究欲望。任何一个有心的老师,或者说有一定科学教育素养的老师,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会发现幼儿们关注的事物,老师将这些事物进行筛选、分析,就会发现哪些事物是对幼儿的发展有价值的,是值得幼儿们去发现、去研究的。那么生活中这样的科学教育机会很多很多,而教师要做到关注幼儿的兴趣,再去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刚才的案例中,如果教师没有说“我们以前见过它吗?”如果没有给幼儿提供一个纸碗,那么小虫子就可能这么跑走了,幼儿们也许看看就完事了,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探究活动了。

  二、引导幼儿体验探究的过程

  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指南》中指出,用探究方式的科学教育,不仅能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和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增进幼儿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和创造等科学品质。

  探究过程有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也有的时候是幼儿自主体验式的探究过程。在探究小虫子的案例中,教师的角色是活动进程的关注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认真观察幼儿们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必要的时候给幼儿提供支持与帮助,并做了详细的幼儿行为观察记录。

  情景再现2:

  当老师把纸碗拿给幼儿们之后,贝贝自己拿来一个小纸条,轻轻地把小虫子托起来,小心地放进碗里。

  “为什么这个虫子放进碗里,它就卷起来,变成一个小球球了呢?”在放进碗里的过程中,天天发现了问题。

  甲:“它是受到惊吓了吧?”

  乙:“肯定在做自我保护啊!”

  丙:“不对吧!天那么冷,开着窗户,它一定是怕冷。把它放在太阳下晒晒看吧!”

  大家讨论最后决定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一晒。不一会儿,这个小虫子果然张开了,幼儿们把这个小虫子连碗一起拿到桌子上,开始进一步观察研究起来。

  观察分析2: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得到的体验是:

  1.工具的使用。

  为了怕伤到小虫子,或者还不确定它对人有没有危害的时候,贝贝小朋友想到了用一个小纸条把小虫子托了起来,因为它很轻,小纸条完全可以承担它的重量。贝贝告诉小朋友怎样找到合适的工具使用既不伤害到小虫子,又不会伤害到小朋友。

  2.幼儿自主的提出问题,并讨论。

  科学活动对幼儿最大的收益是,幼儿根据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并回答问题,这是为解决问题,提出假设。科学家们的任何一个科学发明都是在众多的问题假设中找到答案的。在这一个进程中,幼儿们不由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讨论回答问题,大家统一结果后,会按照某个方法进行尝试,这是幼儿自发式的自主学习,幼儿们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与锻炼。

  三、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幼儿对探究对象所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搜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并运用这些方法得到需要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幼儿的支持与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幼儿找寻有力的探究方法,使幼儿获得问题的结果。也许有时候幼儿不能得到答案,但是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建构起探究活动的能力并获得经验,这对其将来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情景再现3:

  幼儿们把小虫子放到桌子上,大家开始研究小虫子。

  甲:“这个小虫子叫什么名字呢?”

  乙:“叫‘球球’吧?你们看,他一碰就变成‘球了’”。

  丙:“我们看看,有几条腿呢?看不见啊?”

  丁:“你们轻一点,别总碰它,一有动静,它就蜷起来了,现在我们不出声音,看看他的腿能不能舒展开来?”

  果然,小虫子的腿开始舒展开来了,大家静静地数它究竟有几条腿儿。

  戊:“老师说,虫子的腿要一对一对的数,两条腿儿算是一对儿。”

  于是幼儿们开始一对一对地数小虫子的足到底有几对。

  看着看着,小朋友开始发现,小虫子想从碗里爬出来,可怎么爬也爬不上来。

  甲:“哎——我们不是听过《救小鸭》的故事吗?找几根绳子,送到碗里,小虫子会不会从绳上爬出来呢?”

  幼儿们都同意这个方法,老师找来了三根绳子,幼儿们研究,搭成一个什么样的造型,能帮助小虫子爬出来呢?五六个幼儿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最后觉得网络状的比较合适,能有机会让小虫子爬出来。当交叉的网状打好后,小虫子没有爬出的引子,觉得还是将绳子一头送到碗里,这样小虫子顺着绳就能爬出来了。这时竟然有幼儿找来馒头开始喂起小虫子来了。

  观察分析3:

  在这样一个早晨,幼儿们对这个小动物的观察长达45分钟,科学活动中观察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能力。观察的持续性、有效性也是提高发展幼儿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

  幼儿们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的收获:他们想知道这个小虫子的名字;想知道小虫子有几对足,知道应该一对一对的数;与救小鸭的故事产生想法;想怎样搭绳子解救小虫子。这与前期的经验产生了迁移与建构,幼儿们用已有的经验在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探究的自主性也有所展现。

  根据以上幼儿们的互动过程,教师建议幼儿要提升的经验是:

  这个虫子叫什么名字?是益虫还是害虫?它的生活习性、生长特点是什么?请你找到答案之后与小朋友交流。教师再一次引导幼儿对这个小虫子做进一步探究,通过一个观察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个小虫子,来自于幼儿简单的生活,教师如果做一个有心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那么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便随处可见。

  经过这样的科学探究,幼儿知道他们可以创造探索问题的机会,教师的职责便是给幼儿创造实现这样机会的条件,让幼儿有更多的创新可能。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幼儿,学会等待教育机会,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内化经验,建构探究能力。在这个事例中,教师支持幼儿研究过程,鼓励幼儿表达与交流,让幼儿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探究结果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体验探究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幼儿终身受益的核心价值。

上一篇: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及教育价值

下一篇: 浅谈培养大班幼儿正确使用餐具的有效方法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