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高中教学论文发表 >

以学定教,变中求高效

作者:未知 时间:2016-12-23 阅读:( )

  【关键词】高三语文复习策略以学定教高效

  新课改以来,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似乎深入人心,而现实中,这些理念仍然停留在口头上。由“以生为本”衍生出的“以学定教”乍听振聋发聩,而到实际教学中往往还是以师为本,以师定教。以学定教,那就要分析学生学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等等,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很难,因为教之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所以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笔者作为高三分管校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 从作业中了解“学”,及时批改,及时反馈

  我刚工作的时候教的是初中,记得那时候每天都有很多作业要改,但是到高中之后,我发现改作业好像不是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批改任务基本上集中在大小作文上,日常性的作业基本上就忽略了。所以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练习册上一个问答题只是几个字,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轻率浮躁的习惯,一到考试语言组织总是出问题。而且老师不批改作业,也就无法及时了解学情,及时调整。

  所以本届高三,我要求组里老师每天必有批改的作业,而且每项作业上都有分数,每周必须有一次作文成绩,大小作文隔周一次。一开始老师们有点抵触,认为语文很多作业不好以分数量化。但是我们知道高考就是用分数来衡量的,所以每天必须有书面作业,而且要收上来批改,如果是一早的课,课后也要回批给出分数。每个班有一张登分表,由课代表每周五交到年级组。

  这个工作做起来之后,老师确实很辛苦,但是收效也很明显。比如复习到语言运用、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的时候,这些都是要学生用语言表达的,哪怕只有几个小题,老师在批改之后的讲解更有针对性,也更轻松自如了,学生因为老师的批改,做起作业来也更认真,听起课来也更投入。而且教学相长,批改作业过程中会给老师很多讲解的灵感,甚至会丰富原有的答题思路。

  批改之后,我们要求老师尽量使用实物投影,把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展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所以我觉得学生为什么那么在乎数学,这和数学老师每天必须批改作业有关,我们即使不能像他们每天几套作业的批改量,但每天一次还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显性的反馈和激励的。

  二、 从旧题中反思“学”,温故整合,事半功倍

  高三复习永远有不断的练习材料出现,新的题目永远也做不完,其实在一段时间后,尤其是第二学期,回顾旧题,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并能自己把它矫正,能力更容易得到提高。且由于是旧题,会降低难度,又加深印象。况且,无论是考试还是专题复习,学生都已经接触了大量典型性的题目,能把它们全弄明白,各个知识点也就掌握了。对学生而言,整合贯通旧有知识可能会难一点,所以我们备课组就集中力量,落实这项工作。

  我们学校每周安排两节课集体备课时间,第二学期的集体备课我们除常规性工作外,主要就是重点突破,通过每月一次的互评课,对有提升空间的、学生掌握又不太好的项目进行集中专题整合探讨。

  举例1:二模之后,我们把所有的答题思路和模式等,和学生一起整理成专题知识清单,把厚厚的教辅资料整理成几张纸,方便学生巩固。针对学生几次考试中的弱项如“现代文阅读语言的表达特点”,我们专门讨论了一次专题复习,就是从曾经学习的课文语段和曾做过的试卷习题中,寻找典型的语言特点术语词,让学生感性接受积累这些知识点,建构他们的知识清单体系,然后又重做曾经考过但得分不理想的语言题,让学生分析自己的问题,再进行巩固训练。

  举例2:作文复习,坚持专题化、序列化,不同点是加大前后专题知识的勾连,尤其是紧扣学生的实际状况。高三第二学期关于作文的集体备课时,主要讨论复习专题(审题立意、打开思路、选择运用材料)、上课思路、材料选择等,听课结束后集体再研讨,然后全年级共用教案课件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回顾整合曾经做过的题目,自主分析,总结自己的问题和经验,学生必须是这个过程的主体;重点二,老师加强指导,针对共性问题提供解决策略,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帮助升格。

  三、 在检测中紧扣“学”,以学定考,稳步提升

  看了不少名家关于语文教学的心得,他们很少提及练习和考试,不知什么原因。但是考试、检测依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到来,因为有回避不了的高考,于是不断地练,不断地考,大概就成了现在高三的一大特征。也有很多教师抱怨,这打乱了本来的教学节奏,一考试,原来的教学不得不停下来,从备考到试卷讲评,动不动就是半个礼拜。

  但是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往往来自实践,实践之后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检测、考试也是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是自我激励的重要手段。光学不练,学生发现不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从进步。再退一步说,学生始终是要参加高考的,平时不练,高考岂不傻了眼?

  但是练也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教师始终要从学生出发,明确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每一次练只能是对学生的一次伤害,弊大于利。

  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学考结合,正向激励。除我们无法掌控的考试外,我们一定要让每一次检测都能给学生以正向激励,就像架子上的葡萄,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必须立足于所复习的内容,复习什么就考什么,根据复习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检测,一点一点帮助学生掌握。

  策略二:化整为零,重点强化。不要动不动就是“高考仿真”,把高考的题型分解,在阶段性检测中重点强化某一类题型,让学生得到充分检验。至于高考仿真卷,可以到第二学期再接触。

  策略三:自主纠正,自我消化。现在每次检测,我们都是网上阅卷,小题得分下来之前,我们都会把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答案自批。小题分下来后,学生再回批,从而发现自己认识上的问题。教师再针对学生得分低的项目或容易忽视的地方有重点地讲评。自主学习,学生更容易掌握答题规律,与教师点拨相结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提是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即使一开始没有,慢慢培养,也会形成。

  而作文,根据得分,先同学互批,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角度写上评语,教师再复批,指出评语中存在的问题。作文如果只有一个分数,学生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考多少次都是一样。

  策略四:矫正训练,巩固到位。检测也是复习,应该说是一次很好整理提高的机会。所以每次检测之后我们并不是匆匆讲完试卷赶往下一复习点,而是充分利用这一次检测,让学生得到强化和提升。

  高三基本上每一次大小考试都是网上阅卷,在批改中,备课组有针对性地要求阅卷中注意截屏,挑选典型错例,每人把自己负责批改项的问题整理成学案,再提供一些同类型的反馈训练题。学案的内容主要包含:该题得分情况,出现的问题,学生错例(截屏),巩固练习。

  挑选错题类型时,我们主要侧重那些如果被指出来并得到重视就可能被改善的问题,例如书写不规范,思维打开方式的不严谨、不全面,读题不细心导致扣题不准确等。课堂讲评时,学案和PPT结合使用,基于学生问题,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四、 在同步考试中体验“学”,设身处地,有的放矢

  教师同步参加考试,一度受到非议,但是教师不亲自参与考试,在指导学生考试上更多的是想当然,而非真正从学生思维出发来指导。这一届,我们要求老师们无论大考小考,都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

  参与考试和自己备课式的做题感觉是不一样的,备课做题基本上是看看题目大体有个思路,然后对照答案再去分析理解,然后把自己理解到的讲给学生听。而且我们很多时候是由答案推导思路和方法,但是学生拿到题会怎么想,他会怎么组织语言,这些我们很少去想。而同步考试就不一样了,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教师要把试卷写满,既要理解题目,又要寻找答题思路,还要组织语言,真正从一个应试者的角度去感受,而当答案下来后,再来分析问题所在,这样,讲解时和学生的思路就更贴近,也更能帮助到学生。

  作文更是如此,每次参加阅卷,看到优秀的考场作文总是为之惊叹,佩服该生居然在短时间内不仅完成审题,而且文思敏捷,笔力刚劲,材料的运用游刃有余。设身处地想一想,不禁汗颜,作为语文老师,在专业上应该有可师之处,可是,当我参加同步考试时,才深感50分钟内要写出新颖、深刻、流畅的文章,的确是不容易。平时老师给学生讲作文,总是有很多思路,因为老师已经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作文,思路打开了,可以说是博采众长。而在考场上紧张的气氛下,大多数学生最关心的可能就是“不走题”。所以评讲时的头头是道,那都是“纸上谈兵”,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一定能做到。然而教师试写作文之后再来评讲,体会了学生的写作状态,就能相对公正客观,不至于提出非分的要求,也更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有针对性的讲评。

  “以学定教”,说起来容易,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学情”都是泛泛的、想当然的,一旦真正贴近学生,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我们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走在“以师定教”的路上,只有真正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我们才能看到学生的实际,也才能因材施教,提高实效。

上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的几点浅见

下一篇: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