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信息化在电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1-16 阅读:( )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电类专业 应用误区 教学策略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32-03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大力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大对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着力推进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信息化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近年来,尽管大部分职业学校在信息化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软硬件配套建设近乎齐备,学校建立了课程资源网站,电类专业相继拥有独立的机房,建成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基本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需要,但在具体电类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当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简单运用电脑进行教学,未能将丰富教学资源运用于教学中,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究原因,教师认识上主要存在几个误区。

  (一)误区一:信息化教学就是多媒体运用。在职业学校中,教师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将传统形式的教案以简略形式制作成PPT,在其中增加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或微课进行的教学形式。如教师在“万用表的结构及使用”教学中,将万用表有关图片、视频放入教学PPT,同时链接预先录制的万用表结构及万用表使用的讲解视频,在电脑上播放,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路径学习,认为这就是信息化教学。更有甚者,个别教师认为课堂上用电脑播放如发电厂如何进行发电的视频或将录好的授课视频在教室播放就是信息化教学,等等。出现该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对信息化的形式有一定了解,但对其本质缺乏应有的认知。对于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多媒体形式与学习内容的呈现,它更是教学资源信息化与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信息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相加,而是要打破教师为主体的框架,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就业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将学科理论与专业技能有机地嵌入其中,推动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因此,简单将多媒体课件用电脑展示或简单地使用一些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不是真正的信息化教学。

  (二)误区二:信息化教学只适用于理论课堂教学。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深入人心,每年国家级、区级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如火如荼进行,但信息化教学还未能真正落实到实处,仍有不少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只适用于理论课堂进行,不适用于课前与课后教学环节,更不会考虑过实训教学信息化。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只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信息化设计的完整性,而忽略课前预习、课后拓展内容的设计,更有甚者,对教学评价也往往忽略。如在“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中,从课堂引入、实验演示、学生分组学习与讨论、任务单设计与完成、课堂内容的拓展、微课录制与链接等,应用信息化进行设计,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宗旨的根本,但对学生学习的延续性不明确,缺乏对学生学习有针对性的评价,无法让学生在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同时获得成就感,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中,实训教学设计方案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实训教学信息化不必要或设计过程较复杂,认为只要到实训室按项目要求完成实训项目就行,强调的是动手操作、按部就班完成。实际上,信息化教学不仅适用于课堂理论教学,而且在实训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方式,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回馈性和辅助性,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用信息技术去“教”,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去辅助学生“学”。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训教学中,用信息化设计教学,在课前将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考虑“如何快速并准确测量电阻”、“测量电阻可以有哪些方法”等,实训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测量电阻过程做得较好和不足的如一些误动作或不规范操作等记录汇总,并拍摄学生小组代表发言录像,在实训结束前用多媒体播放、点评,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实训情况,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学习,纠正错误;同时补充一些拓展内容发到学生QQ上,让学生通过实训和网上查阅进行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只有涵盖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必需的五个环节,才能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三)误区三:信息化教学只针对独立单元。近几年,全国或广西全区开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针对的是1-2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尽管这样的大赛对信息化教学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各校也因此而积极推进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但由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是针对一个独立项目或单元进行设计的,会给教师们一个错觉,认为各项目或单元的信息化教学是独立的,该部分的教学设计需要哪些资源,包括图片、视频、动画、案例、题库等,只要把这些教学资源按要求汇总成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包,即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殊不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强调的是对整个课程的教学信息化总体规划与架构,是课程资源的整体构思。如在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三相交流电路”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对整个课程如正弦交流电路、放大电路等相关内容及资源进行统筹,考虑前后的一致性、延续性,在规划好课程整体框架、理清课程资源之间的关联度与衔接性时,再进行具体单元或项目的设计。如果只考虑设计部分的内容,不考虑课程所对应专业的教学资源,将使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制作流程不规范,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这样的参赛作品质量自然不高。

  (四)误区四:信息化教学是教学优劣评比的标准。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很多学校相继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大赛,如中青年教师优质课、教学设计、现场备课等比赛,要求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在比赛中,不管课程或内容如何,几乎都用PPT代替板书,用预先录制的讲课即所谓微课取代教师的授课,甚至所有的挂图、插图、模型和作业流程,都用电脑展示,教师要做的是现场表演整个过程,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几乎没有,电脑的作用是辅助教师的表演,而不是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将简单的学生操作实验也搬上电脑进行演示,再让学生操作。在电类教学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教师在公开课中,为了展示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录制的万用表测电阻箱电阻视频在课堂播放,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讲者认为不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难以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部分评委也认为信息化教学是评价教学优劣的标准。这种导向的出现,引起了不良的后果:每年的创新杯教学设计大赛,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创新、能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特色,在完成教学设计方案环节后,让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制作课件,自己去上台表演。虽然这样的设计完美,但由于这样的合作仅是为公开课或比赛服务,因此失去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难以使信息化教学成为常态化,更难以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在信息化教学推广中,注重的应是对教师整体工作的评价,以利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二、电类专业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电类专业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大部分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抽象,层次结构相对复杂,课程间或课程内知识的系统性、关联性强。对于三年制中职生而言,两年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因而在有限时间内,专业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讲解,加之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欠佳,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难以收到良好效果。

  根据电类专业的课程特点,信息化有效运用于专业课程教学无疑是教学手段之首选。为了让电类专业教师走出误区,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于专业课程,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运用,同时进行教学资源收集、整合,进而集体备课、听评示范课等,力争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设备使用和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

  (一)信息化教学的产生式教学策略。产生式教学策略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内容、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如在“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收音机组装”教学中,教师只给定时间、提供可参考的资源,组装设计与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根据已学的相关知识,设计目标,从网上、专业资源库等寻找组装收音机的教学资源,从收音机的结构原理、布线设计到元件选取、组装步骤、整件调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装出具有个人特色与风格的收音机;然后让学生代表介绍组装过程,包括组装过程的设计、资源获得、元件选取标准、心得体会等,接着让学生自评与互评。最后,教师播放学生组装收音机过程的部分录像,结合学生代表发言进行点评,并进行内容的拓展。整个过程由学生主导,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自信心。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可借鉴性策略。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向,也是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教学手段,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实际上,每一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难,只要做好下面三步,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第一步,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前,明确课程的目标,把握好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与其他课程的关联点及课程系统性,了解专业数字化资源库已有的教学资源及网上查找资源的方法和路径;第二步,搭建好教学流程框架,编制好具有可操作性的脚本,标明在各个教学环节上使用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相关参数要求等;第三步,选定课程某一关联内容,专业组组织相关课程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经过教学、讨论、修改、完善后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供教师借鉴。如在“电动电热器原理与维修”课程中,“洗衣机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既可以供本课程如电风扇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内容作为参考,也可以供“电视机原理与检修”、“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等课程借鉴。只要在记录中注明资料来源、寻找路径与方法、操作环节及设计意图等。这样的设计意义重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设备的利用率、节省教师备课时间,而且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策略。当前,以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综合运用为标志的智慧校园已日渐广泛运用,校园一卡通、三网融合在职业院校校园已十分普遍,智能手机在师生中广泛使用,使信息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运用方式日趋便捷。随着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和人才质量的关注度愈来愈强,学校单方面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效益,校企合作、校企共育已成为职业院校的共识,这使得信息化教学评价呈现出多元化。如何有效地利用软、硬件资源作用,采用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有效评价,在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的同时,必须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分析。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预先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任务单等,如在“电磁感应现象”模块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三个任务单,分别为:一是通过学生小组实验完成电磁感应现象产生与否表格的填写,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二是通过实验观察,确定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总结出右手定则;三是通过拓展训练,熟练运用右手定则。这些工作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网上讨论群等方式让学生预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专业教师布置任务后,企业行家由学生小组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完成,任务单等内容以链接方式插入。课堂内容完成后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和线上企业行家评(专业教师将课堂教学过程录制在线发给企业行家),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此外,信息化教学还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企业行家与学生互动、企业行家与教师互动,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通过网络教室实现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实时评价,提高对学生评价的灵活性,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的全面评价。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的培训,并建立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不以是否运用电脑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手段,而应以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将信息化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做、学、教、评”有机融合等进行全面评价,确保信息化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三、电类专业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与完善信息化教学系统。目前,电类专业已有独立使用的机房、多媒体设备,硬件配备完善,网络连接顺畅,PLC、电路CAD等仿真学习软件也已经配备完善,能实现简单的互动式教学,但要实现无缝对接的信息化教学,不仅需要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室,而且必须配备智能化录播教室、自主学习型网站等综合数字化教学系统。因此,职业学校应配备成熟套装教学应用软件,及时更新易学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制作工具,并及时对电类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师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并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确保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及系统使用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二)建立与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了使电类专业教师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化教学,在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同时,必须建立与完善电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根据目前已有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能实训等10多门课程部分资源,可以采取自建与共建的方式进行。自建即是组织电类专业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利用半年到一年时间进行教材再次开发及课件、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共建指的是与企业及兄弟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同时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的案例、有关教学资料,并适当购买部分信息化资源,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

  (三)建立与完善信息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学校加大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建立师师间、师生间、教师与企业行家、学生与企业行家间交流平台,教师可在线获取企业资源,及时补充教学内容;企业可以获取学校教育、学生成长与发展信息,及时跟进学生的实训、见习等节奏;学生通过与教师、企业行家交流,解决学习、思想等问题,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起自信心。另一方面,电类专业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师的信息化教案、学习素材等及时上传,供学生学习及教师间、师生间交流。由于电类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学习“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时,虽然教师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感觉不难,但课后学生独立学习时,对电视机原理理解不到位,教师布置的如电视机故障检测等拓展任务无从下手,通过电类专业课程网站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内容的学习及与教师交流,顺利突破学习难点。这种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平台,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信息化教学是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前奏。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教育落实到实处,才能让师生真正地享受到信息化教学带来的方便、快捷和乐趣,才能让教师在学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

  [2]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杨宇清(1964— ),女,高级讲师,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教务科长。

上一篇:少数民族学生和谐发展的德育工作研究

下一篇:有效教育培养学生文学阅读想象力的探讨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