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时间:2017-02-15 阅读:( )
摘要:
“立德树人”是“立人教育”的先导,实现“立人教育”在价值上的根本追求,必须要将“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如何选择实现“立德树人”的合理路径,构建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已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探索“立德”与“立人教育”的特殊关系出发,进而对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选择和有效机制的构建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立人教育;立德;路径;机制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2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04-03
立人教育是一种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也是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实践模式。立人教育所遵循的是以人为本,力图通过“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在两个大的方面得到提升,即个人的品德、品质以及品味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立人教育深刻地体现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全方位和高层次的规划,彰显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念。“立德树人”是“立人教育”的先导,实现“立人教育”在价值上的根本追求,必须要将“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高校要积极探索实现“立德树人”的创新路径和有效机制,使立人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立德”是“立人教育”的先导
立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其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能够担当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合格劳动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从“立人教育”这一观念体系和实践模式中,可以看出高校对人才观念和育人工作的深刻理解。
1.“立德”处于“立人教育”的最高层次
“立德”处于“立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坐标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立人教育”的先导,”立德树人”是“立人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立德,即是指在道德追求上有高标,铸就高尚的道德品质。我国古代先贤历来将“立德”摆在重要的位置,最早在《左传》中就有“大上有立德”之说。在使人不朽的三种方式,即立德、立言和立功中,“立德”始终被摆在第一位,更突出了追求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作为高校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呢?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立人教育”正是契合了这一要求,通过“立人”这一系统工程,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务实作风的应用型人才,是能够融入社会、改造社会、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合格有用的人才[1]。
2.“立德”是“立人教育”体系中具有内在结构的分支
“立德树人”作为“立人教育”的先导,又是“立人教育”体系中具有内在结构的分支。之所以要“立德”,目的是为了“立人”,这才是“立人教育”在价值上的根本追求。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立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而在此过程中,将“立德”放在首位,说明“立德”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在“立人”的过程和机制中有着一定的特殊意义。“立德”不仅是作为一种指导原则存在的,它还是“立人教育”首位价值的选择。“立德树人”一方面要相对独立地进行建设,又必须贯穿于“立人教育”始终。在“立人教育”中,“立德”是首要的价值选择,这就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但并不是将“德”与“才”剥离开来空洞地谈德,而是与“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德”。
3.必须处理好“立德”与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关系
将“立德”作为“立人教育”的先导,并且渗透到“立人”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必须处理好“立德”与智育、“立德”与体育、“立德”与美育等方面的关系,系统全面地把握各项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既使“立德”的灵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不忽视各项教育培养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另外,“立德”在构建时也需要有独立的一面。要使“立德”真正起到“立人教育”的先导作用,首先就要抓好“立德”[2]。从当前的高校德育状况来看,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赋予德育新的内容,在方法上也应创新;在理论和教育体系的构建上都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重构;在政策和措施方面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而相应进行调整;在德育的实际效果方面,还应按照“立人教育”的根本目标来加以改进,不断提升。
二、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选择
实现“立人教育”的目标,首先必须实现“立德树人”。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有哪些?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课程教育,二是实践教育,三是文化教育。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将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使“立德树人”实效性不断增强。
1.“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课程教育
所谓课程教育,指的是对思想政治和道德等知识进行传授,采用的方式是通过课程和课本进行课堂授课,也就是用理论来教育人。课程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前提。要在实践中“立德”,首先必须了解“德”的概念,知道社会所需的是怎样一种“德”,否则对“立德”的践行无从谈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课程的设置。课程教育内容要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离不开针对现实问题开展的理论教育。德育内容既要有传统的系统性理论,又要根据时代要求有所创新。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当前的形势相结合,并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重视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思想道德造成的各种影响[3]。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由于利益多元化的驱使,人的价值取向有了一些新的动向,对利益的片面追求使得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还有一些个人极端主义存在,这些不良倾向给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目前的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对某些大学生个体来说教育效果有限,如理论教育没有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来设置内容,有些内容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相符,就会导致学生对理论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理论教育中应尽量做到有的放矢,使大学生易于接受。
2.“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是实践教育
通过实践进行德育,既要强调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又不能忽视德育的实践性。在通过实践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要重视学生实践主体的重要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军政训练,参加社会调查,进行科技发明等,还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会受到一定的教育,社会责任感会有所增强,还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这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立德树人”一方面要有课程教育的支撑,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否则,大学生虽然吸收了大量的道德知识,但是却在道德情感上是贫乏的,在道德行为上是扭曲的。大学生只有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认清事实,对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对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对社会实践的本质有所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解决社会实践新课题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逐步形成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新的思想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中,既能对社会实践的发展有所促进,又能使自身的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3.“立德树人”的隐性途径是文化教育
利用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的教育,这是“立德树人”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隐性的教育途径。高校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特有的文化精神,使之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朝着好的方面转变,行为方式也发生好的改变。校园文化通常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起着主导作用,物质文化则是基础,而制度文化是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二者之间的媒介而存在着的。高校要将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先导,将本校的历史沉淀和特有的精神文化作为深厚的底蕴,不断使校园文化得到优化[4]。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深挖本校历史发展中具有德育价值的各种文化因素,坚持校园文化创新,促进校园文化发展,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
三、“立德树人”有效机制的构建
实现“立德树人”,进而实现“立人教育”的总体目标,其根本保障是构建有效的机制。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育人主导机制
在这种育人主导机制中,高校党委发挥领导作用,作为中坚力量的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干部则是骨干力量。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专职和兼职教育者相结合、学生骨干密切配合,在这样一种工作机制下,“立德树人”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在这全方位的工作机制中,“立德树人”绝对的领导者是党委,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着中坚力量的作用,主导力量则是教师,主体力量是学生骨干。这种育人机制成效的发挥,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主体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而且主体间要相互配合,协同合作。所以,在构建“立德树人”机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组织党政干部参加培训。二是提高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完善师德考核体系[5]。三是积极发挥大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引导其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四是各个主体间要加强合作,发挥联动作用,共同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中的困惑。
2.建立内部整合机制
“立德树人”的实现,需要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发挥内部整合机制的作用。这一机制很好地体现了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做到全员全程育人。同时,这一机制也体现了知识传授、学生管理和服务育人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统一性。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发挥内部整合机制的作用,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以德育为先导”的理念,重视“立德”在“立人教育”中的地位。二是要完善相关制度,使相关人员的职责明确,责任清晰,将师德考核与评优和晋升相结合,逐步将德育渗透到各部门,使各类成员参与到德育中来。
3.建立外部协同机制
“立德树人”外部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补充,形成一股合力在“立德树人”中发挥作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并且各具优势,如果能将三股力量联合起来,相互协同发挥作用,会对“立德树人”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6]。学校教育在外部协同机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又起着连结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作用。高校应在党委的领导下,将外部协调机制三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沟通和互动,实现资源整合,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
参考文献
[1]龚克.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2):50.
[2]浩歌.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7(9):46.
[3]郑晓江.“立德树人”与生命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2012(24):34.
[4]张澍军,苏醒.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2013(7):23.
[5]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37.
[6]戴树根.德育的困惑及其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8.
新形式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425)人喜欢 2018-03-17“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背景下
(349)人喜欢 2018-03-15论王符“为官择人”的人才储备思想
(298)人喜欢 2018-03-15“格致”到“科学”——一种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解读
(529)人喜欢 2018-02-02中国人的“自我”及其特点
(5927)人喜欢 2017-12-20王阳明的“仁政”思想
(918)人喜欢 2017-11-21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材料科学”全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16)人喜欢 2017-11-21“一个比一个A”格式考察与意象图示
(327)人喜欢 2017-11-17“两学一做”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分析
(252)人喜欢 2017-10-12“环境工程装备”课程中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
(380)人喜欢 2017-09-302025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探秘奇速英语冬令营:
2025湖北湖南探秘奇速英语冬令营:高效学习,快
2025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探秘奇速英语
2025辽宁吉林黑龙江探秘奇速英语冬令营:高效学
2025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探秘奇速英语冬令营:高
2025石家庄惠州徐州海口绵阳奇速英语冬令营:开
2025成都烟台嘉兴南通金华珠海奇速英语冬令营:
2025南宁常州泉州南昌贵阳太原奇速英语冬令营:
2025哈尔滨济南佛山长春温州奇速英语冬令营:开
2025宁波厦门福州无锡合肥昆明奇速英语冬令营:
2025长沙沈阳青岛大连东莞奇速英语冬令营:开启
2025武汉重庆南京苏州西安奇速英语冬令营:开启
2025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奇速英语冬令营:
奇速英语冬令营:开启英语速成的奇妙之旅
2025重庆成都昆明贵阳西安奇速英语冬令营研学特
2025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奇速英语冬令营研
长春沈阳哈尔滨石家庄奇速英语思维导图故事记单
北京上海广州合肥太原奇速英语思维导图故事记单
2025奇速英语冬令营即将开营
2025深圳成都杭州长沙奇速英语思维导图故事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