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鏈?煡 时间:2017-12-04 阅读:( )

  湖南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陈灿煌

  关键词  新常态 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协同机制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国家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地方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持的重任,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地方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作用,培养和造就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曼·哈肯在深入认识自然界、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协同学”的概念。哈肯认为,协同现象存在于任何一个系统内,系统内各要素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联系,形成彼此协作关系,推进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共生互融,从而形成超越系统内各要素功能总和的新功能,即达到要素间协调发展“1+1>2”的目的。1987年,哈肯又提出了协同学的双重含义,即协同学不仅指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运作,还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协作、碰撞,进而产生新的学科思维。对于一个多方合作的系统而言,协同效应不仅可以使各方获益,而且能够使系统整体加强,因此,协同学明确了正确的思维方向,阐明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强调了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协同的重要性。在新常态背景下,协同学理论为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是指以协同学理论为指导,以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家庭等为要素,通过综合运用协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使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按照协同方式进行整合,实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补,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一整套科学运作方法。协同机制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各个要素间相互耦合、相互作用,使系统内部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达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目的。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探讨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思路,为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而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三、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构建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显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是根本保障。但就目前地方高校而言,无论是在其内部还是外部,都没有实现对资源的合理整合,使得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实践,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树立协同创新理念,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效益最大化

  根据协同学理论,系统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地方高校通过加强对校内外纵向、横向各级各类资源的整合,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各要素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将高校创新创业理念付诸于实践并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高校和社会的合作共赢及良性互动,确保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3、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度一致的,是对现有高等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加剧,分工协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实现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和校内外资源的充分整合,能确保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思路

  构建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推动政校企协同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高校的基础作用、企业的参与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协调、互动和共生的协同机制。

  1、树立协同理念

  理念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指南,要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入手,树立协同理念。首先,坚持从大局出发,这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在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家庭等,这些多元主体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只有从大局出发,主体之间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协同合作,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多元主体平等参与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只有多元主体处于平等地位,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主体才会有参与的意愿与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才能顺利开展。

  2、明确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

  在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牵动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和提倡创新创业教育,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为多元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条件;地方高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通过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定位,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并利用政府、企业和自身的各方面资源,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最佳路径;企业应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来指导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同时,通过参与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寻求新的发展商机和契机;大学生应发挥主体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作为主体,应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努力培养自身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道德素养;家庭应发挥支持和配合作用。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撑,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动力,因此,应力争学生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充分发挥家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3、谋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社会教育的有效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具有极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活动,离不开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首先,地方高校应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校内优质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的建设,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教育理念新、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如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创新创业实践;或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聘请校外优秀企业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等开展针对校内教师的专业培训或来校担任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融合。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涉及校内外各部门、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效配合,这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维持其正常运行。首先,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部门归属、规范部门职责,增强各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身份感的认同,使各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目标等方面能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机构,统筹校内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政令统一、责权明确的良好氛围;政府提供创业政策保障。各级政府是政策的制定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倡导者和扶持者的角色,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以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实践,都离不开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各级政府政策的制定,应立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如给予优惠的扶持政策、加大创业融资支持、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等,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搜狐网.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九大是怎么说的?

  http://www.sipo.gov.cn/mtsd/201710/t20171023_1319589.htm

  3、蒋开东,朱剑琼.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54-58.

  4、刘永芳,龚放.创业型大学的生成机制、价值重构与途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95-101.

  5、张俊霞.经济新常态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7):27-30.

  6、张在群.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陈灿煌(1964-),男,湖南汨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理论,高等教育教学

  工作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共性问题探究

下一篇:形成性评价定义之析辨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