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时间:2016-11-15 阅读:( )
[摘 要]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在给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防控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新媒体技术和环境下,高校学生群体事件呈现突发性、传播速度快、失控性强、网上网下联动密切等特征,高校应从建立健全防控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向引导作用等方面加以防控和应对。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学生群体事件;成因;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0-0014-02
一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指在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网络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所谓高校学生群体事件,是指由校内外某种或某些因素引发的,以高校学生为主的群体出于发泄情绪或者维护权益的目的,通过网络舆论、游行示威、静坐、罢课、罢餐等方式,向高校或其他机构施压,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事件。作为使用网络、手机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都和新媒体密不可分,这也使得高校学生群体事件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
高校学生群体事件本身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加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所具有的自由、开放、快捷、跨越时空等特点,对事件的发生、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引起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对事件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二)互动性、失控性强
与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单向性相比,新媒体的突出特点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及时性、移动性和交互性强。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高校学生可以用虚拟的身份或匿名,就某一事件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讨论、互动。高校中的某个突发事件(比如突然停电、停水或断网)发生后,一旦少数人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发布具有煽动性的极端言论,很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引发连锁反应,从而使星星之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
(三)网上与网下、现实与虚拟紧密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往往是群体事件的催化剂和发酵场。群体性事件一般源于现实冲突,这种冲突一旦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扩散,很可能造成网上网下人群的互动和呼应,而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能力和技巧的高校学生足以快速完成虚拟与现实的粘合和链接。例如,2005年6月25日晚,江西九江学院的数千名大学生因强烈不满学校滥收费用,燃烧横幅表示抗议。在互联网的渲染和推波助澜下,参与示威的学生迅速达到2000多人,从凌晨2点一直持续到天亮,示威学生捣毁了食堂附近的公共设施,其中包括1辆汽车、公用电话亭和2号服务楼超市,相关图片和文字上传到网络上后,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
(四)情绪化、非理性化
由于在网络等新媒体中的身份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人们往往是带着面具出现在网络世界,在这里他们可以说出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的话,做出现实社会中不敢做的事情。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他们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往往是出于情绪的发泄,而非对客观事实的理性分析和判断。此外,由于高校学生的阅历尚浅,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再加上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很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二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成因
(一)社会宏观层面
一方面,高校学生对于有损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事件非常敏感,极易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情绪,比如近年来个别国家和我国的南海争端,中日钓鱼岛问题,一直受到大学生的热切关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些都极大地刺激和冲击着中国大学生敏感的神经。
(二)高校层面
一是教育理念、培养标准和管理方式滞后。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而很多高校的教育理念、培养标准和管理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远远满足不了目前大众化生源的需求。
二是办学条件跟不上高校扩张的步伐。首先,很多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纷纷建了新校区,而新校区往往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交通不便,环境差,治安存在隐患。其次,经费紧张导致很多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不少高校由于经费不足,教学楼、宿舍楼、运动场、餐厅等只能草草竣工,建筑质量没有保证,配套也不齐全。第三,师生比严重偏低,一个老师给二三百学生上课的情况比比皆是,教学质量急剧滑坡。
(三)学生层面
一是压力大、内心焦虑。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也越来越不淡定,各种各样的困惑层出不穷。首先是学习方面。上大学前,学生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枯燥无味的应试教育模式让他们逐渐养成了被动式和依赖性的学习习惯。而大学的学习方式、管理方式与中小学有很大区别,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要求比较高,这就导致不少学生进入高校后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内心冲突和焦虑。其次是人际交往方面。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万千宠爱于一身,唯我独尊,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不善于与他人相处和进行团队合作,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同学、舍友或老师发生冲突。第三是就业方面。从2001年的114万,到2015年的749万,对于中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眼看着学长学姐们在求职路上艰难跋涉,很多学生一进高校就被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压得喘不过气来。
二是模仿、从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处在情绪亢奋的群体中,容易产生模仿、从众等群体心理特征,个体的行为趋于和群体行为一致,而且亢奋的群体进行决策时,个体行为具有匿名性,责任感意识下降,此时,个体往往会做出平常不敢做的非理性或违法的事情来。”年轻的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多,缺乏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容易受他人影响,喜欢跟风、从众。在高校学生群体事件中,大学生往往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趁机起哄,以释放压力、发泄不良情绪,从而使事件不断升级,事态迅速扩大。
(四)网络等新媒体的推波助澜
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网民数量达7.8亿,占全国人口数量的56.9%。网络等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网络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性差等原因,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群体事件往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给事件的防控和处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三 防控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对策
随着新媒体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加深,探索应对新形势下防控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措施迫在眉睫。
(一)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学生处、保卫处和后勤处等部门应联合起来,建立和健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同时,要构建班干部、宿舍长——辅导员、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生处、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三级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快速做出判断和反应,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为事件的妥善处理赢得先机。
(二)建立健全学生利益表达与诉求机制
“如果没有发泄互相之间的敌意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渠道,群体成员就会感到不堪重负。”高校应当尊重大学生对于学校事务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保障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始终顺畅,为他们吐露自己的心声、发表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更大的空间。比如在校园BBS或学校官方微信、微博中设置学生自由发言板块,定期开展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学生代表座谈会,设立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搭建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
(三)合理运用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影响力
高校学生组织一方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学习、交流和锻炼的平台,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第二课堂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升。此外,高校学生会、自律委员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能准确收集和掌握广大同学的意见、诉求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在学生和学校之间起着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的重要作用。因此,应重视并充分发挥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在高校日常管理、维护校园秩序方面的影响力和积极作用。
(四)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正向引导作用
高校只有充分掌握网络等新媒体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增强引导新媒体的能力,才能在学生群体事件中占据有利地位。一是主动掌握媒体发言权。学生群体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规正视听,不给谣言以可乘之机。二是加强网络监管,防止不实、有害信息在高校中进行传播。三是借助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高校要在利用好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借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行为方式。
(五)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独特作用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大学老师,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在专业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心理调适、奖助贷工作、评优评先、就业等各个方面,与学生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常性的接触中,学生与辅导员之间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信赖关系。这一方面有利于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行为自控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辅导员在大学生群体事件发生时有效发挥疏导、说服和教育学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力.聚合行为及其对策[J].南京大学学报,1992(3).
[2]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6).
[3]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苏运生.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播[J].教育评论,2012(3).
上一篇:基于三权制衡的院系治理结构探究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背景下
(373)人喜欢 2018-03-15基于CDIO教育背景下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315)人喜欢 2017-10-27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
(314)人喜欢 2017-09-20浅谈数字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中的运用
(395)人喜欢 2017-09-19校园新媒体的运用对高校学生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研究
(361)人喜欢 2017-06-13基于卓越工程师背景的安全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模式
(289)人喜欢 2017-03-30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行为研究
(312)人喜欢 2017-02-2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研究
(335)人喜欢 2017-02-15校企合作背景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模式研究
(347)人喜欢 2016-11-25关于微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224)人喜欢 2016-11-112025山东、湖北、湖南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
2025福建、江西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单词记
2025浙江、安徽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单词记
高考英语写作万能句型60例分类汇总,速收!
高考英语写作万能句型60例分类汇总,速收!
2025上海、江苏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单词记
2025辽宁、吉林、黑龙江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
2025山西、内蒙古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单词
2025天津、河北奇速英语:用思维导图编织单词记
参加奇速英语冬令营,英语能力提升快人一步!
奇速英语冬令营启动:乐趣与学习并重
全封闭奇速英语冬令营研学:思维导图启航,熊猫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个性化),大数据时代的阅读
奇速英语时文阅读个性化:单词速记、AI口语、作
别错过!奇速英语冬令营用思维导图改变记单词方
寒假必去!奇速英语冬令营助力孩子轻松爱上英语
英语提分秘诀:突破环境限制,掌握高效方法
英语时文阅读图书大升级!解锁奇速英语个性化时
奇速英语冬令营开启,助力学生英语学习新机遇!
英语教师大会揭秘:不背单词不学语法,每天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