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浅谈农村“问题儿童”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1-17 阅读:( )

  马山县林圩镇林圩中心学校 韦利梅

  关键词: 农村 问题儿童 心理 教育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单身家庭子女数量的增加,这部分的孩子在得不到有效监护与关爱的情形下,逐渐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儿童”。他们在自身得不到健康成长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增加了许多难度。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的观察与分析,发现此类学生有其显著的、共同的心理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抓住了这些心理特征,做到了有的放矢,则其“难”教育的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而真正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农村“问题儿童”的心理现状及形成原因

  千差万别的家庭造就了五花八门的孩子,而“问题儿童”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情况:

  首先,“问题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

  其次,“问题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或爱说谎、花钱大手大脚,或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或沉迷于电视、网吧、游戏等,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煽动性,会对其他同学产生不良影响。

  再次,“问题儿童”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或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使他们情绪消极,孤僻任性、缺乏自信、自私冷漠,容易产生叛逆、厌世情绪,有些甚至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怨恨。

  造成这些不健康心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舆论。由于种种原因,新的“读书无用论”日渐漫延。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钱容易,而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读书不如打工”的想法。有些家长甚至还标榜自己没文化,挣的钱却比大学生多几倍。由于受到家长错误的引导,这些孩子日渐产生厌学情绪,逃课、不交作业、上课时睡觉等不良行为也随之产生。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就是一句空话。

  (2)社会的偏见。由于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常常被认为缺乏家教,从而受到同学的歧视、教师的冷落,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社会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因素

  (1)亲情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成长的“氧气”来自家庭的温暖。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归属感。“留守儿童”正因为缺少父母之爱,缺少家庭的庇护,表现出来的是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加上他们所处年龄阶段自制力较差,容易受到同伴的不良影响,极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归属感的“后进生”。

  (2)祖辈的溺爱。与缺乏父爱、母爱相反,“问题儿童”又过多地受到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辈的身上。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传统习惯的影响,祖辈们都很溺爱或偏护这些留守儿童,把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祖辈们由于年纪上的限制,不知道“小皇帝”们的需求,为了讨好他们,大都采取尽量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的方式,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听话,就会好好学习。殊不知,他们所给的这些,反而害了孩子们。

  (3)过分的依赖。许多家长有“子女交给学校教育,你们给我教好就行”的思想作祟,他们只看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对子女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些家长以为,孩子交给学校,送进校门,就万事大吉。还有的家庭,已经没办法教育孩子,就把他送来学校,由学校看着办。这一类孩子一般都是散漫成习惯,家长已经没办法教。这时,家长再有这样的心理,这就给学校的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孩子们往往会认为:父母都不能耐我何,你们老师又能把我怎么样?

  (三)学校因素

  (1)教育的现状。虽然国家推行了素质教育,可许多的地方还是以分数来“论英雄”。为了求得高分,为了升学率、优秀率,大多数教师都把精力集中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对这类“问题儿童”的关心与教育就做得不到位,有些甚至是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其实,作为学校的一个部分,我们不可能完全地把他们给忽略掉,他们总是客观地存在着。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事实。

  (2)欠妥的方法。有些教师,做起教育工作来,细心周到;有些却只注重大局,不拘小节;有些只做“老好人”,只要不出事,管你变成怎样的学生都行;有些“一刀切”,只要你违犯一些纪律,就直接找家长,甚至简单粗暴地动手……。这些不得当的教育方法,往往给这些“问题儿童”带来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更容易使他们走向极端。

  (3)管理的缺失。针对此类学生出现的问题,学校在管理上还没有制定出相应措施,使得问题出现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该建立档案的没有建立,该跟踪调查的也没有跟踪调查,该进行“家校”联系的没有联系。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也没有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使得“问题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问题儿童”的教育对策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样得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我们在清楚了“问题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呵护,使他们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提高教育实效。

  (一)齐抓共管,使孩子们觉得自己成长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首先,学校要配合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让全社会意识到“留守儿童”、 “问题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制,让“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热心帮助和关注。最后,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一些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二)亲情沟通,使孩子们倍感家庭的温暖和大爱。

  首先,学校要想办法让外出务工父母经常和临时监护人沟通,适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心理变化,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远方父母的关爱;其次,学校要配合有关部门通过不同的方式,搭建起子女和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和平台。最后,远在异乡拼搏奋斗的父母一定要定时和孩子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准确掌握孩子的想法,并且时刻以“地不耕误一茬,书不读误一代”来提醒自己孩子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金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三)细心关照,使孩子们觉得自己并不孤单。

  教师要充分了解“问题儿童”的心理状况,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生活环境,与他们交朋友、做知已。首先,通过班主任、科任老师或同学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孩子,知道他们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做好疏导工作,关心帮助他们;通过帮助,使他们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在活动中获得锻炼与认同。其次,要通过学习指导和理想教育等方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让同学之间都结伴而行,这样,也能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关照的好办法。通过老师在细微之处的关照与呵护,平时的嘘寒问暖,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中,切实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同学的关爱,使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孤单,一切还有大家,大家也都心中有我。

  (四)积极引导,使孩子们觉得自己正在进步。

  初中阶段正值孩子青春期,“自我认定”意识迅速增强,独立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这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老师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如果我们没有认清这一点,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不积极引导,那么,孩子逆反的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加强学法指导,讲课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讲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的重难点。同时,做好课外辅导、查缺补漏,对这些学生取得的进步,要认真发现、总结和表扬,使孩子们逐渐找到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尝到学习的快乐。

  (五)树立信心,使孩子们觉得自己大有所为。

  “问题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都有自卑心理,再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现象。因此,教师在教育他们时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道理,分清是非,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同时,要有打长久战的思想准备: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应该有耐心、恒心,要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来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在平时的交往中,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多与他们谈心,在交谈中善于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孩子一个“我也不赖”的表现机会。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逐渐认识并接受“别人行,我也行”的自己。

  总之,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祖国的未来,学校和教师都要尽心尽力,结合实际,因人而异,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加强对这些儿童的心理教育,为这些孩子创设最宜人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在不知不觉的学习生活中,健康、自由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洪钧 等译《希波克拉底文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7;

  [2] 孙霞《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科学教育家 2008。

上一篇:初三英语小组写作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

下一篇:中学化学计量概念教学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