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对话设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2-12 阅读:( )

  策略:教育的宗旨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对话:一是利用情境,催生自由轻松的对话;二是组织小结式对话,查漏补遗知识点;三是倾听对话,推动学生创新学习;四是实战演习,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对话。

  对话(讨论)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辨析不同性质的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学会组织思维;不仅通过对话掌握知识,而且还善于形成自己的学习技巧,这才是对话的真正目的。

  那么,怎么设计组织对话,才能让学生们在对话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利用情境,催生自由轻松的对话

  这里所说的情境既指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也指教材中文本中展示出来的身临其境的情景。只有将教材中展示出来的知识信息置于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驰骋于内在的知识内涵所表达出的意境里,学生们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感知知识所衍生出的各种信息,感受文本渗透出来的人文情怀。

  例如,教学初二地理下册《新疆》一课。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扭头看着窗台上摆放的花,端详了一会,学生也顺着我的眼光望去,“那盆花怎么蔫啦?”我问。“几天没人浇,”花盆边上的那位男生抠了抠花盆里的土说,“都成干土了。”“这花是我从家里拿来的。耐旱植物,旱不死,在沙漠里也能活。”一个男学生带着自豪的表情夸张地说。这时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对话氛围开始出现,这正是我想要的。我想起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句话“没有学习压力,就会显得快乐且友善,他甚至十分自信地想和教师聊天”。我紧紧抓住学生对话中出现的“沙漠”话题,马上播放了一段新疆自然景观的视频,并提出问题,“你见过沙漠里有哪些特有的植物吗?”“你能说出视频中都有哪些植物吗?”有的学生看书查找,有的向其他同学询问。班里有位学生曾经到新疆旅游过,于是我把他请上讲台介绍新疆见闻。为了让学生们的对话互动更贴近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我也不时抛给他一些问题做引导,配合学生提到的新疆的两个“大花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学生语)里缺少浇灌(干旱少雨)的原因、位置、地形以及由此产生的水文特征、经济特点等展开对话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时根据学生对话所涉及的知识话题,展示出相关的图片、视频,学生们仿佛真的走进新疆,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产生设身处地的切身感受,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交流之中,学习效果不错。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总结和概括,因此教材中的知识几乎都能依据生活来创设情境。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抓住教材知识本源,就能为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资源。

  1.通过联想,将地理知识还原回生活中去,从而形成生活情境。教材里的许多自然地理知识中关于自然地理现象的阐述,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相关生活现象的描述、视频展示,通过联想、对话的方式在生活情境中展现出来。这样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不是枯燥、抽象的知识,而是由知识串联起来的生活本身。

  2.通过分析,在生活情境中归纳地理知识原理,从而形成教学情境。对于教材中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教学中学生的对话不是直接对知识的探究,而是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对教材涉及的生活现象(事件)进行分析与交流,从生活中分析蕴含的地理信息,归纳出与学习目标一致的地理知识,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无论哪一种方式,情境的设置一定要根植于形成知识的本源,这样才能在情境中生成对话。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话过程的动态调控(包括知识关系的设置、时间的把控、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掌握、情境氛围的把握等),否则可能会使对话变得缺少主题,偏离目标,甚至陷于娱乐而无聊的交谈中。

  二、组织小结式对话,查漏补遗知识点

  知识点的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都格外关注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如何才能检测出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笔纸测试是常用的办法。但是还可以通过对话来查漏补遗。

  例如,我自以为已经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公转》这一内容讲得头头是道、清晰明了。可是当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本课的学习收获、知识感悟时,我突然发现有的学生竟然分不清节气和季节,还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直射。通过对话我意识到,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估计不足。因为注重教法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以及对学生学法选择的指导,过多注重教学重点和难点,却忽略了对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解读。“亡羊补牢,未为迟也”,通过对话交流,我终于知道在下一个教学环节里要解决的教学点是什么了,而学生也找到了巩固自己欠缺知识的方法。

  其实在教学中,有些知识点与生活相距较远,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点繁杂且彼此联系不大,教材多通过概念术语来阐述其含义与应用,这时候教师要在教学中、练习中观测小组对话交流的情况,以查漏补缺。

  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对话,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哪怕听起来有些“胡言乱语”的对话,里面一定有需要查漏补缺的重要信息。其次,小组长要对本组对话的要点进行整理,以讨论的形式进行组内答疑解惑,交流经验,将不能解决的组员疑问、看法、认识整理在纸条上,反馈给教师。最后,通过学生的对话,教师要反思自己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是否围绕学生的学习诉求、个性化学习等主观愿望而展开,发现不足即时改正。

  三、倾听对话,推动学生创新学习

  对话是表达与倾听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不仅要学会讲述,也要学会倾听学生。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法和自由对话交流的机会,他们才会利用自己的学习智慧发现新知识,总结出新经验,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要善于在“嘈杂”的对话中捕捉住这些有用的信息,并作为一名推手,营造出创新学习的整体气氛。

  例如,学生对初一地理上册《经线经度》这一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收获。其中,我听到一个学生在向同桌介绍如何判断某一经度属于东半球或西半球的方法时,提到了“东小西大”,于是我马上要求这位学生上讲台向全班同学介绍经验:将某一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如果某经度是东经就与160°E比较,数值小于160为东半球,否则就是西半球,如果某经度是西经,判断方法相同。对于这位同学发现的“妙法”,学生们鼓掌表示热烈欢迎。又如,学习初一地理上册《板块运动》内容时,不少学生对教材中“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挤压地表被抬升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脉”内容很难理解,于是我组织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发现班上有一位学生“发明”了这样实验:把两本书(假设为两个板块)放在桌子上,书页相对,用手推动两书的书脊,使其做相对运动,书页由于挤压而抬升隆起,形成“山脉”。通过这样随手所做的实验,学生对所展示的知识内涵就一目了然。于是我立即把这个实验向全班及其他班级推广。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适合进行创新学习,在这样的对话中应注意什么呢?首先在内容的选定上必须是个知识点。其次,知识点内涵的难度系数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否则就很难创新。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渔”中入手,鼓励创新,从而更直观、便捷地认识“鱼”。

  在对话中注意几点,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自学与合作中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发挥创新潜能,避免教师意识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才能在相互交流、启发中迸发创新灵感。二是教师尽量远离讲台,走进学生中,与学生们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发现学生“独创”的好方法、好建议。三是教师要把有关方法、技能等方面内容的总结权交给学生,大胆对话并奖励独创,避免学生因为缺少对话机会而将好的想法“埋”在心里。

  四、实战演习,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对话

  让学生在对话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保障,即学生要会对话。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会对话,在交流中或沉默不语或东一句西一句说不到点上,和其他学生缺少“共同语言”,时间一长同组的其他同学都不愿与其对话交流,导致逐渐在组内被边缘化,在知识共享上也会受到“歧视”。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训练对话技巧这一环节,让这些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对话。首先,营造轻松、自由的对话氛围,让他们敢说,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要敢于表达出来,要打消因为说不到点子上或话题过于“幼稚”而怕遭人耻笑的心理。其次,训练倾听和表达的方法,学会分析别人对话中的各种信息,对于自己认可或反对的部分给予点评,并补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让自己的话题与其他人的表达有承接和过渡,否则会使别人觉得自己的话题过于突兀,失去继续对话的兴趣。注重表达的简练,善于突出自己的观点,以增加别人与自己对话的兴趣。最后,倡导在对话中体现互助,要求那些有话可说、能“侃侃而谈”的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解题技巧、学科知识等分享出来, 而有疑问的学生也要把问题抛出来,引发讨论,让学生们共谋话题。

  当然要设计并组织这样的对话,教师要不断修炼课堂对话的艺术,根据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情况,及时抛出一些学生能够解决的话题,供学生探究交流。

  作者单位: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校

上一篇:抓住课堂对话时机

下一篇:对话教学要跨越课堂时空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