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2-27 阅读:( )

  李碧娟

  广州市蓝天中学 广东广州 510000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Critical)一词来自于希腊词“critic”(kritikos)。其意思是提出质问、进行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批判”即“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是分清正确和错误、有用和无用的一种思维活动。

  由于研究领域、认知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本人通过对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进行整理,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内涵界定如下: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主动思考、全面分析、独立判断的思维,它是和情绪化的不经过思考的本能反应相对立的一种理性建构。它包括批判性的知识和技能、批判性精神和习惯两方面。它既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技能和品质。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分析、评估思维材料和主动反省、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是一种能在独立思考与辩证分析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做出主张的思维,是一种“勇于批判”的态度和精神,也是一种“善于批判”的策略和能力。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和威权政治的影响,与其它学科一样,思想品德课的师生关系突出地表现为一种“专制”关系,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必须服从教师,沦为教师的客体与附庸。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扼制,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人格难以得到培育与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提供一个自由、安全、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不会有恐惧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他们的潜能才会自由发挥,个性才能充分张扬,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最大化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才会频频闪现。为此,教师要切实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引导、启发、鼓励、关怀、支持、尊重、热爱和宽容他们,让他们自主思维、活动、判断、选择,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下,师生情感融洽,互动良好,交往顺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被激活的状态,大胆地畅所欲言,批判思维能力和品质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

  2、形成批判反思的习惯,树立批判反思的典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强调,在社会情景中个体的行为因受他人的影响而改变。模仿是个体观察学习时,向社会情景中某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历程,模仿的对象称之为楷模。个体模仿有四种形式:直接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抽象模仿。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进行批判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形成批判反思的习惯,首先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个批判思考者。即教师首先把自己塑造成为批判反思的典范,他们才有权利和可能要求学生们进行批判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批判性精神,敢于怀疑权威,消除权威迷信,质疑书本,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信仰,做到不唯上,不唯书,才对学生产生“示范效应”。学生就能在教师的熏陶和带动下,仿效教师大胆对权威和书本进行质疑,勇于挑战权威,从而营造班级的批判性的文化氛围。其次,教师还要大力鼓励、表扬那些进行独立思考、敢于发表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同学中大力倡导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敢于自由表达意见的风气,在全班中形成浓厚的批判思维的氛围,树立起批判反思的典范,从而带动其他同学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为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要指出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学生才能具有批判思维的知识和能力,形成批判思维的习惯。我在教学中经常会对课本观点表达自己不同观点,并对大胆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同学予以肯定,赞扬他们的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也开始敢于将自己的不同观点在课堂进行交流或私下与我讨论。例如,在讲到九年级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谈到“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时,我向学生介绍这一方针的来龙去脉,还介绍了国内学术界对解决两岸关系的其他看法,然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未来还会有更好更新的观点或策略出现”,然后在进行讨论时就有学生从“发展好大陆的经济”“加强两岸人民的交流互动”“从文化层面入手来增强台湾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等多方面对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应该是和我本人的批判示范作用分不开的。

  3、开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外阅读是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般而言, 学生课外阅读量越大,知识面越广,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越宽,分析问题就会越全面,就越会发现问题,,也越能探究问题,对事物越会有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尤其是在创造性阅读中,更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选取典型的课外阅读材料,包括纸质材料和视频、音频等进行教学,形式还可以多样。例如,2013学年下学期在讲到《拥抱美好未来》一课的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时,用习近平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全文和视频给学生进行阅读和观看,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2014年在讲到九年级第一课《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我印发了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和有关视频给学生阅读和观看,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诸如此类,基本上每讲一课,我都至少会有一篇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阅读,或者搜集最新的国内外时政热点材料,让学生增加对所引用案例或人物的理解,或增加对所学知识相关背景的理解。其次,可以将各种课外阅读材料编成各种习题或设计成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不但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提炼信息、概括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并且在阅读和探究中对现行教材理论和现实社会进行比较、分析、批判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虽然有时学生的想法和思考不一定成熟和全面,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但拓展了视野,更在阅读中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4、开展各种主题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主题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主题探究活动包括参观访问,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举办各种讲座或主题班会等。例如, 在讲九年级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时让学生到社区养老院、少儿图书馆、志愿者驿站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讲到“灿烂的中华文化”时,我让学生分组参观陈家祠、探究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等,在讲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让学生参观“团一大”纪念广场和“团一大”史迹展,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作用的理解,在讲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曾担任区人大代表的我校黄永晃校长进行采访,了解我区人大的履行职责的情况;这些各种形式的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 实地参观、考察,面对面接触,在比较理论与现实中学会独立思考 分析、批判,学会创新,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进而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创设两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通过创设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做出选择以帮助学生发展道德推理。该理论给我们思想品德课的启示就是要善于利用两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充分利用两难问题启发学生,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但是要注意要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起学生的独立、主动思考,进而深入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注意确保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搜索信息、辨别信息、活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做出选择和判断。如在讲到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时,我提出了一个当时社会上的一个热点两难问题“那就是看见老人摔倒,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当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符合标准答案说要“扶的”,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连老人摔倒都不“扶”,谈何中华民族;也有说“不扶的”,因为怕扶了以后可能面临敲诈勒索的情况;也有的说“要扶,但要找证人或视频作证据”;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同学们都会争相发表意见并批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讨论很激烈。像这样通过对两难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们在不同的观点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批判性思维的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云峰, 金顺尧.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及其相互关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8,(05)

  2、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02)

  3、刘儒德.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04)

  4、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01)

  5、(美)多拉·豪维尔.王爽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6、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7、王冬明.试论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科学版)2003,(1)

  8、吴迪和王瑗. 论批判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04)

  9、黄怡然.课堂教学生活性回归与批判性思维养成:重建与机遇[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01)

  10、崔龙霞.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4,(12)

  11、仇同宇.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新课程导学,2014,(08)

  12、丁洪艳.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 新课程导学,2014,(12)

  作者简介:李碧娟(1981— )、女,广东清远 广州市蓝天中学中级教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课程教学。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分析

下一篇: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