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学前教育论文 >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

游戏是幼儿的“工作”

作者:鏈?煡 时间:2018-02-27 阅读:( )

  吕燕平 

  【关键词】游戏;幼儿;成长

  游戏对幼儿的成长来说,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著名的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游戏是人在儿童阶段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一件“严肃的工作”。游戏可以使幼儿萌发意识,激发情趣,启发智慧,锻炼体魄,塑造性格,适应社会,游戏对幼儿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进行教育活动时,应充分使用好游戏这一手段,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茁壮成长。

  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维果斯基说过:“游戏就像一个放大镜,能使儿童潜在的新能力在真实情境中(特别是在学校课堂之类的正式情境中)表现出来之前,就在游戏中首先展现他们。”

  一、在游戏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优秀的个人品质,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自信的确立,来源于对成功的不断积累,成功感是自信的基石。对于幼儿而言,受自身生理条件和能力相对低下的制约,成功感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活动。幼兒在幼儿园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之中,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能够发现自己可以做很多事。通过熟练地完成游戏过程,他们对事物和活动掌控得越来越好,一次又一次地取得“成功”,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游戏活动的设计非常重要,首先游戏应是有趣味性的,以吸引孩子们参与进去;其次游戏开始时的难度应是简单的,规则是简洁的,操作是易于上手的,使得幼儿进入游戏后精神状态轻松、没有压力;游戏进入到中后段时,须稍稍地提升一下难度,刺激幼儿大脑的活跃性,让孩子在自然自觉的状态下去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幼儿的自信心必须通过自身主动、充分的活动才能发展起来,可以说,游戏活动是“培养基”,离开了游戏活动,自信就是无本之木。幼儿只有参与实践活动,动脑、动手、动口,才能掌握知识,学会新本领,发展聪明才智,增强实力,提高自信心。

  二、在集体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这里所说的合作意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从和忍让,而是在个性独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沟通协商从而取得最大功效的过程。“自我中心意识”是幼儿时期的典型心理特征,是自然发展出的动物性生存本能,要消除和改善幼儿这种过于强烈的、具有严重排他性的心理,靠说教、讲道理,事实上收效甚微,很难让幼儿在主观上形成合作意识,而集体性游戏正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良药。比如一些大型的集体建构游戏,要建立一个涵盖公路、住宅、公园、医院等建筑的社区,仅仅依靠幼儿个人是很难完成的,老师可以组织起一个小组,引导幼儿进行分工合作,让幼儿在游戏需要中去自主地进行合作,在游戏中自动地协调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去体验合作所带来的成就感。集体构建游戏、区域游戏可以很好地打破幼儿间的合作壁垒,为了取得游戏的成功,幼儿渴望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互相观察、教导、模仿、讨论、协商,学习和锻炼着各种社会技能、社会行为,发展着适宜的情感、态度、自制力和多样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鼓励幼儿参与竞争,是激发幼儿潜能的重要手段。幼儿本身的竞争意识是薄弱的,竞争的概念也很难用幼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描述,老师可以设置出竞争的情境,让幼儿在相应情境中去领会。充满着感染力的体育竞赛就是非常合适的情境,在跑步、跳远、过障碍等体育游戏活动中,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幼儿就是竞争的胜利者,这种战胜别人所取得的胜利会让幼儿产生出强烈荣誉感,这种强烈的荣誉感推动着他们想要在游戏中更快一点、更灵活一点、坚持得更久一点,就这么一点一点地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在鼓励竞争时,教师要密切注意竞争给幼儿带来的巨大情绪波动,幼儿情绪不稳定,易走极端,使得胜利者骄傲自满、失败者气馁自卑现象非常普遍,这时教师的说明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努力让幼儿明白,竞争不仅仅是为了体会战胜别人的快感,赢得欢呼,更重要的是经过努力,自己就可以做得更好;不管在竞争中获胜了还是失败了,最重要的是竞争者在竞争中自身素质获得了提高,这才是竞争的本质。

  四、在科学游戏中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科学这个词汇对于幼儿来说很艰涩,让幼儿走进科学、亲近科学,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神奇的科学现象去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如《指南》中所说:“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在日常课程设置中,神秘而有趣的科学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如在“沉和浮”的小实验中,幼儿自由地把多种材料投放水中去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充分地选择材料,操作材料,像一个科学家那样去观察、记录,得出结论。通过动手操作,幼儿体验到玩的乐趣,在愉快的体验中学科学,从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欲望,萌发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师在安排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时,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易操作的、便于他们理解、掌握的内容,使幼儿真正体验到所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有用处,是自己当前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

  五、在动手游戏中展现幼儿的创造力

  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3~6岁的幼儿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间,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是创造力发展最有潜力的时期。但如果仅让创造力停留在幼儿的空想中,便是没有生命力的创造。教师应解放幼儿的双手,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活动。动手游戏便是一个为幼儿创设想象与创造空间的舞台,幼儿园的很多游戏都有能让幼儿动手的成分。如在“美工区”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不同材质的材料,有废旧纸盘、彩色卡纸、纸杯、光盘、吸管、树皮、树枝、树根等。幼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想象与创造活动,例如,1.幼儿把大小不一的纸盘,做成了熊猫的头和身体,然后用彩色的卡纸剪成椭圆形粘贴在上面做熊猫的四条腿;2.幼儿用一次性的纸杯和一些辅助性的材料做成菊花、长颈鹿、大象、小兔、水母、青蛙、望远镜等;3.幼儿还用圆形的卡片做成了雨伞、毛毛虫、小花、娃娃、小鸡、小猪、热带鱼、蜗牛、彩色花环、头发、时钟等。

  六、在互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在游戏中进行互动,离不开语言的沟通,要让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要求幼儿能熟练地按照游戏的规则去组织相应的语言。相较于聊天语言的自由随意和阅读图画语言的天马行空,游戏语言具有明确的规则约束性,多加练习,可以增强幼儿语言的组织性和主题性。如:我们混龄孩子在玩的“娃娃家”就是一个需要用语言来完成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的游戏区域。一次我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娃娃家,扮妈妈的曦梦说:“欢迎老师妈妈来我家做客,老师妈妈来得正好,今天是我家宝宝两周岁的生日,老师妈妈请坐下来吧,我请你吃蛋糕好吗?”这时候,三位孩子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请我吃饼干,有的给我拿水果,有的给我端蛋糕。我对扮演妈妈的曦梦说:“曦梦,不好意思。老师妈妈不知道今天是你家宝宝的生日,也没有准备生日礼物。”她对我说:“老师妈妈,你来我们家做客,我和宝贝们都很开心,怎么好意思收礼物,你来就是对宝宝的最好礼物。”扮演妈妈的曦梦还问我什么时候过生日。过了一会儿我说:“我有点渴了,能给我一杯水好吗?”这时扮演宝宝的(小班)歆怡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妈妈,我们家里有饮料,酸酸甜甜的,还有酸奶,你想喝什么呢?”“那就给我来一把饮料吧。”说着她就给我拿了一瓶。我有滋有味地喝着。她又说:“饮料只能喝一点点,妈妈说饮料的东西喝多了会发胖。”我笑着点了点头。从游戏中的对话看出,幼儿是借助言语的交流来丰富和完善游戏的,在角色扮演中饰演“爸爸”“妈妈”的幼儿必须模拟家长说话的语句和语气,以使得游戏更加逼真。除了“娃娃家”游戏,幼儿还可以在建构游戏中发展语言交往能力,通过交流协商角色,确定搭建主题等。这些互动型游戏,都能帮助幼儿借助语言的交流来丰富和完善游戏,通过倾听和理解合作游戏者的述求保证游戏的连贯,从而使得语言能力得以不斷提高。

  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维果斯基说:“游戏使儿童有机会推翻那些由于自己的不成熟和个子矮小而让他们感到自卑的方面,游戏是建立自我能力的一种媒介。游戏和幻想让儿童有机会拥有力量,成为环境的主人。”

  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 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

  儿童在游戏中深深地体会和领悟到“游戏精神”是一种沟通理性和感性的精神,是生命本能得以充分展示和释放的精神,是一种闪烁、紧张、轻盈、均衡、冲突、神秘等诸多要素的组合与对话,是一种投入、沉迷、消除种种对立和分裂的精神,是一种重复往返和不断更新的结构,是无始无终,否定、开放和创造的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

  游戏是年幼儿童自我肯定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总之,在幼儿学习生活中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对其成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篇就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游戏环节重视起来,寓教于游戏,寓乐于游戏,寓智于游戏,用游戏去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上一篇:浅谈3~6岁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莫让绘本教学落入形式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