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鏈?煡 时间:2018-03-15 阅读:( )

  覃玉秀

  (广西南宁市兴宁区兴宁中学 广西 南宁 530001 )

  作者简介:覃玉秀,女,汉族,1972.08,大专,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人,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育、以及担任十几年初中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字教学;问题意识;措施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素质教育要求下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正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各种弊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力,并正确启迪和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借助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积极思考,从而独立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有利的基础。

  1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1不够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在新课改不断推行过程中,虽然数学教学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在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不够重视学生主体意识体现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比较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体现在师生的有效互动过程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数学学习,课堂上的授课方式是单向教学,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不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产生了思维惰性,学生的问题意识变得很薄弱,很难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会主动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以后数学的学习[1]。

  1.2数学教学方式单一

  初中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多数初中生都感到学习数学很不容易,而数学知识的学习存在着很强的综合性,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理解这个知识点,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进而影响到数学知识的整体学习效果,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很不利。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中往往沿用传统的题海战术或“灌输式”教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这种教学模式枯燥、单一、乏味,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学生问的少,甚至不发问。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挥,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以至于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很难产生问题意识。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其弊端,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初中生目前数学学习状况,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才能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2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2.1从教材中提炼问题,使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来源于教材,教材也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纲领性文件。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广泛,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问题资源,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充分利用其中的资源,以达到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目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潜藏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应用,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与意识。比如教材内容中的对话、图形、数据以及活动思考、试一试等,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都非常有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例如,教师在教授《数轴》这一节内容时,要充分利用“练一练”、“想一想”、“做一做”这三部分,由浅入深地进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思考[2]。

  2.2改变数学思维,鼓励学生质疑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使课堂教学环境模式化,学生一味地听教师讲解,并在回答“是”与“不是”中结束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思维都受到了约束,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也使学生质疑的勇气和信心受到抑制,思维得不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也无法得到提升。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猜想问题。比如,在教授《有理数》的过程中,当教师讲到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其中整数中有0,而分数中没有0时,有的学生对此就会产生了质疑,其认为这种划分不合理。对此,教师不能够否定学生的质疑,而是要积极鼓励说:“你的思维很活跃,想法很独特,那么你觉得如何划分比较合理呢?”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继续设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时,教师要详细讲解清楚“为什么整数中有0,分数中没有0”这个知识点,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让学生彻底地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还让学生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整个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3]。

  2.3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初中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的特点,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数学教学中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答案,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显著特点是答案不具有唯一性,灵活性比较强,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促进作用。比如,在教授《绝对值和相反数》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几组有理数,如5和-5,2/3和-2/3,-2.5和2.5,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从中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开放性问题,能够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4]。

  2.4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其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要提出“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而是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以此刺激学生进行思考,诱导学生根据此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特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让学生结合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进而掌握新的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授“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自己实际生活中找出熟悉的三角形物体,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这些三角形中,有哪些形状、大小都相同?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具备怎么的条件才可称为全等三角形?”这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5设置可深入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在本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基础上,要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牢固掌握知识的本质与原理。因此,提问要有些深度,不超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即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如此既能让学生在解决完问题后有一种喜悦感,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另外,也达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和素养。比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与认知能力,设置以下问题:“用一根30cm长的绳子可以折出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相邻的两个边具有怎样的关系?如果分别用x和y来表示,请列出它们的关系式。要想使这根绳子折成的图形是唯一确定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需要x和y具备怎样的条件?请仔细分析一下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不断对问题进行探究,试图找到答案。通过这一过程,引发学生深思,使学生形成了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改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充分把握和利用教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提出新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鹤.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亚太教育,2016; 03:170~171;

  [2]王金枝.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 中国培训,2015; 11:168~169;

  [3]王芳.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7; 11:72~73;

  [4]祖建.探究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 07:60~61;

上一篇: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活力的探索

下一篇:九年级化学生活化教学浅探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