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浅议作品分析法在学前教育科研中的运用

作者:未知 时间:2015-11-25 阅读:( )

  牟 洪 贵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隆昌,642150)

  【关键词】浅议 作品分析法 运用

  作品分析法是指研究人员有目的的为研究对象确定一个主题,研究对象按照预定程序完成作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获取研究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对研究对象的发展做出评价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 作品分析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一)深入了解学前儿童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往往根据研究的需要,科学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研究方法,以一种或两种研究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以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去弥补其它方法的不足。

  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作品分析法由于其间接性的特点,更容易排除因学前儿童防范心理所带来的信息失真。

  有时受时间、环境条件、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或由于研究的特殊需要,不能进行现场考察。那么可提出一个主题,让学前儿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交作品。通过他们所完成作品的质量,分析其所具有的方法技术和能力水平。由于完成作品的过程大多需要一定的方法与能力的参与,因此,各种探究方法与能力的评价几乎都可以运用作品分析法。如对幼儿续篇故事进行分析,可以分析幼儿文学创作能力,幼儿思维和言语的发展,也可以分析幼儿的兴趣和理想的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可以从幼儿绘画作品的好坏体现出来,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从幼儿泥塑、积木、积塑作品中做出判断。作品分析法的优点是可比性强,同一主题,几个学前儿童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后便可见出高低。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作品分析法是以学前儿童的作品为中介,推断学前儿童的探究能力水平与心理特征的发展,实施研究时学前儿童通常不知道老师要求他完成作品的意图,其注意力集中于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这样可以达到降低学前儿童防范心理,获得真实信息的良好效果。

  作品分析法独有的特点和优越性,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弥补其它研究方法的不足,从而实现研究过程的最优化。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收集学前儿童作品,间接地了解他们的情况,从而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学前儿童整个变化过程,其学习特点、长处与短处;对所学事物掌握的深度及广度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的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因此,作品分析法是深入了解学前儿童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二)提高研究人员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通过参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使用作品分析法,从而促进研究者的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这样不但推进了学前教育改革,提高了学前教育质量,而且可以为幼儿园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运用作品分析法对于不断提高研究者的教育科研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作品分析法在学前教育科研中的操作程序

  作品分析法在学前教育科研中的基本操作程序可分为五个步骤:

  (一)明确具体研究目标

  在给学前儿童布置主题之前,研究人员应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明确本作品分析的具体研究目标,即通过作品分析想获得学前儿童哪些方面的信息。 在作品分析法中,具体研究目标的表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运用水平与特点,技能的熟练程度与特点,相关心理特征的表现与特点。具体研究目标确定后,再选择最佳实现目标的方法。作品分析具体研究目标必须服务于课题研究目标。

  (二)确定分析指标

  作品分析指标应从具体研究目标中剖析出来。其过程与其它的研究方法一样,可以以由总到分,层层深入的形式先确定一级指标,再确定二级、三级指标。

  (三)选择作品抽查方法

  作品分析法一般适宜在班级内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既要获得共性的认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获得个性的认识,找到特殊性,从而将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因此,可以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作品抽查方法。

  1. 总体检查。对全部学前儿童的作品进行检查。 这是绘画作品分析和手工作品分析常用的方法,用于分析学前儿童掌握学习内容的状况与技能发展特点。

  2. 分类抽查。分类抽查常用于语言、绘画、手工作品分析等。分类抽查首先确定分类标准及类别, 再从每类中随机抽取部分学前儿童作品进行分析。

  分类抽查属于形成性分析,所谓形成性分析是指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学前儿童活动发展的信息,在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过程或完成任务过程中不定期地进行分类分析,以便更好地实施和改进后面的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抽查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人员应根据研究环境、时间、研究对象等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四)实施操作

  实施操作阶段主要工作是布置任务、分析作品、填写指标项目及分析表。具体来说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步骤:

  1、向学前儿童布置任务,规定完成作品的时间

  根据研究设计向学前儿童布置所要完成的作品及正确完成作品的时间界限。在布置任务时,研究者不应将研究的目的告诉学前儿童,只是将作品的操作性任务交待清楚即可,以避免暗示效应所带来的信息失真。学前儿童在了解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性,形成不同风格的作品。不确定的范围越大,学前儿童自由发挥的空间越大,作品分析的内容就越具体,以利于全面、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状况。

  作品的完成时限一般不宜过长,应根据制作任务的内容、性质与难度科学设定。如果规定的时限过长,在作品制作的前期,学前儿童会因认为时间充裕而有放松情绪,在上交作品之前又匆忙完成,这种前松后紧的情况不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者也难以据此准确地分析作品的制作水平以及学前儿童的相应特征。

  2、收集学前儿童作品并进行分析

  对学前儿童的作品进行分析时,首先应以填写第一阶段确立的指标内容为主,这样做可以保证不同作品之间具有横向可比性,其次应分析作品所具有的特色。

  (五)研究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当所有的作品统计与分析完毕后,研究人员按照教育科学研究的原理对前一阶段的分析表等研究资料再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

  (六)得出结论

  在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之后便可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

  在运用作品分析法的一轮研究结束后,发现了一些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即成为新一轮运用作品分析法所要研究的问题。这样不断循环,使研究不断深入,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进而推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三、作品分析在学前教育科研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完成作品内容的正确性

  作品分析内容的正确性是指学前儿童完成作品的正确程度,是学前儿童知识经验水平与应用水平的集中反映,是作品分析法最重要的指标。通过对内容正确程度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学前儿童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技能、重点、难点、关键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判断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同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不断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完成作品的时间与作品质量的关系

  完成作品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能反映学前儿童的能力,能力强的孩子正确完成作品所用的时间相应比其他孩子正确完成作品的时间的少,反之则比其他孩子多。但是,完成作品时间的判定必须建立在正确完成作品的基础上,并且与总体平均时间作比较,不能盲目以完成作品的时间来判断孩子的能力,也不能简单地将完成作品的时间多少与孩子能力强弱划等号。

  (三)完成作品的形式反映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形式是作品表现主题的方式,反映着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任务完成方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体现学前儿童的技能水平。例如,在艺术教育活动《花》中,有的幼儿用腊笔画出花,有的幼儿用铅笔画出花,有的幼儿用剪刀剪出花,有的幼儿用手撕出花等;有的幼儿的作品是一朵花,有的幼儿的作品是一束花;有的幼儿的作品是单颜色,有的幼儿的作品则颜色丰富多彩。由此可见,同一主题,不同的孩子选择完成任务的形式不尽相同,反映出孩子独特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特征。

  (四)通过作品分析可以概括出学前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古人云:“字如其人”,也就是通过写的字可以窥视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同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某些心理特征。因此,通过作品分析可以分析出学前儿童的能力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

  在作品分析法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以上几个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研究人员应加以综合考虑。

  总之,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观察法、作品分析法是非常适用的研究方法。作品是学前儿童内隐的,但又不能很好表达和表现的知识、技能以及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作品分析就能获得所要的信息。因此,作品分析法是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掌握和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2] 张燕 刑利娅.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

  [3] 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

  [4] 刘守旗.塑造希望----献给小学生家长[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5] 人教社师范教材中心.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8-39.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在体育课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调动中职韩语专业学生学习兴趣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