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重审雷锋道德形象,提高学校德育质量——以人性论为视角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4-01 阅读:( )

  潘明业

  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溪学校 519165

  关键字:雷锋;道德形象;人性;德育。

  一、运用人性论重审雷锋道德形象

  不同研究者对人性有不同看法,但也存在一些相似的看法。郑航认为,人性主要表现为生物性、社会性、生产性。[]埃德加·莫兰认为,人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该将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统一起来。[]鲁洁则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性,人性是在实践基础之上生成,不能脱离实践生活的世界。[]本文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三个角度重审定雷锋的道德形象。

  (一)利己与利他统一的道德形象

  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这种自然规定性使其无法超越物质需求而存在。首先,雷锋是一个自然人的形象;其次,他才是一个好人的形象。自然人是使雷锋成为“好人”的可能性和前提条件。雷锋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因为国家为他提供基本物质保证,他才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帮助别人。[]在焦化厂,雷锋用攒钱买黑皮鞋、面料子裤、手表来满足爱美之心。这些基本需求本来无可厚非,可国家害怕这些做法与勤俭节俭的精神相违背,因此他们把雷锋生前的黑皮鞋、面料子裤、雪花膏都藏起来了,隐藏雷锋的利己一面。

  人还表现为社会性的特点。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必须解决资源分配的问题;而合理利他成为调节人际关系基本原则之一。雷锋做了很多利他事情,如抢救水泥、抢险救灾、给灾区人民捐款。

  雷锋的利他行为获得国家高度肯定,但在宣传雷锋时犯道德苛求错误,过分拔高雷锋道德形象,违背人自然性的基本特点。因此,大家不断质疑榜样的真实性和可学习性,弱化雷锋形象的教育意义。

  (二)不完美的道德形象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网络媒体深刻改变人类思维方式,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日渐增强,求真、求实的要求已成为分析问题的关键。作为道德标杆宣传的雷锋形象,不时遭遇网络恶搞与丑化。然而,不完美的榜样并不影响教育作用,反而从反思榜样的不完美之处获得一种目标,激励大众追求更高层次目标。

  (3)实践中凝练而成的道德形象

  雷锋道德形象是不断自觉实践的结果。作为自觉能动的主体,首先雷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进而深入思考人生理想。远大理想不断指导雷锋的实践生活,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和境界。雷锋在通讯员、农场的职员、推土机手、焦化厂职工岗位上,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增强服务人民的能力,坚持不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二、挖掘雷锋道德形象的意义

  面对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雷锋道德形象可以净化当前的社会风气。但是过往的雷锋道德形象包含太多的政治成分,导致榜样的教育作用弱化。从人性论角度重审和还原雷锋的道德形象,为中学生提供合理的道德榜样。

  (一)提供合理道德榜样,培养正确个体价值

  学校德育须从道德学习主体的实际出发,给学习者提供可模仿、可操作的学习榜样。

  中国中小学德育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道德形象。中小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定型,更需要人性化指导他们建构自身人生价值。学校德育模式应该把“合理利己与利他”作为基本原则,确立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基本方向;德育内容应该与人的基本属性相契合,德育方法和途径应该与个人的基本利益需求向结合,从而全面提高中学德育的效果。

  (二)反思不完美道德形象,追求更高目标

  我们可以反思不完美道德榜样,追求更高道德目标。作为积极能动的个体,雷锋在生活实践中反思不足与缺点,利用各种机会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性,继而践行“为新中国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高尚目标。道德榜样从自身良知出发,充分运用理性和意志与膨胀的个人欲望、人性丑恶不断地作斗争,在选择判断中舍弃不合理的利己行为,更多选择利他的行为。

  (三)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常态化,强化德育效果

  实践性作为人最本质属性,它是推动美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雷锋精神形成于工作岗位与日常生活,因此学校应该走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常态化的道路。这要求我们注重道德品质的现实生活的生成性,将其纳入养成教育当中,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体育锻炼、课外生活当中。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小学生不断践行雷锋精神,强化学生的利他行为,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雷锋精神是一个逝去多年的道德符号,我们重新定位雷锋道德形象,使其基本原则、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更符合人性,全面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基于EOP模式的高职公共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探索

下一篇: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浅析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