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混凝土结构教学实践着力点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5-16 阅读:( )

  文佳

  重庆科技学院400000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教学;实践

  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数学、工程模型较复杂,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带来了较大压力[1]。笔者认为,混凝土结构教学需以教材讲解为基础,并且以课堂实验、社会实践为手段,丰富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用扎实理论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专业化建筑设计人才。

  一、充分运用教材

  混凝土结构教材对建筑结构基本理论进行详细叙述,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课教师须要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对于基本理论教学,为学生讲述结构材料的各种性能;在讲解基本构件时,教师应通过教材案例,积极引导学生创作、巩固应力的分布图;学生在学习基本结构时,教师应重点讲述各种结构体系中的受力特点、结构机理、计算原则等,着重讲述适用条件。

  充分运用教材的目的是为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进行结构、构件设计,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精神。但笔者认为,教学不可过度强调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比如,在学习钢筋混凝土的主梁高度确定时,教材要求按刚度条件,梁高取其跨度的1/14至1/8,而高宽比为2:1或者3:1[2],这是从经济角度对主梁配筋并考虑横向无支撑梁的稳定性,同时也为设计留有余地,避免材料损耗。但大量工程经验已表明,主梁高度可取为跨度的1/15,次梁的高度可取为跨度的1/18。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利用教材为学生授课时,告知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结合实际分析问题。

  二、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教学通过向学生灌输理论,并通过实验课程加以巩固,形式单一,模式局限,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成效。所以,改进教学方法与丰富授课手段是让混凝土结构教学更好落到实践的关键。

  一方面,建议更多的教师在授课时,不要仅以课件教学为重点,需进一步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可以通过播放课程教学影片来辅助理论讲解。如讲述混凝土结构机理,播放关于建筑设计的相关纪录片,为学生讲述构造建筑时力学导致变形的原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所学知识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效率。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应用,混凝土结构教学也应该建立远程教学模式机制,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如任课教师可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构建教学资料分享网络,和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解答学生疑惑;同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计划和实验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进一步促进高校混凝土教学模式由单一地理论教学向多元化实践创新的过渡。

  三、强化实践教学

  混凝土结构教学实验主要涉及构件构造设计,学生可通过实验设计,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升操作能力[3]。比如研究钢筋混凝土受压柱中的箍筋间距问题,要求任课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须要至少一周的时间来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实验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采用绑扎的普通箍筋进行实验,将纵向受力钢筋看作压杆,转化为压杆稳定问题进行数据测算,将结果形成实验报告反馈于任课教师。实验设计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加深对知识的巩固、理解,有助于学生体会理论用于实践本质,培养其实践探究意识。

  混凝土教学不能仅以实验课程为实践着力点。笔者认为,应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学习进行调查研究、提高知识水平。一方面,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为土木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如与建筑企业联系,积极组织学生赴建筑工地进行参观、学习;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获得职业经验;另一方面校方可举办知识竞赛、学术研讨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项目申报等,提升个人学习积极性,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

  总结

  混凝土结构学理论知识点较多,信息量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学应着眼于创新实践,通过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可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巩固理论,提高实践能力,为日后从事建筑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英,汪宏,张益多,米旭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8,03:88-91.

  [2]邱战洪.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的教学实践[J]. 台州学院学报,2007,06:69-72+76.

  [3]徐有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混凝土结构教学的建议[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2:7-10.

上一篇:基于“微课程”教学模式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下一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人体工程学课程改革模式研究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