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中学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教学个性素养的问题之核心探究

作者:鏈?煡 时间:2017-10-25 阅读:( )

  胡树荣

  【摘要】教师发展教学个性不仅给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能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逐渐模式化、固定化,缺乏自主创造性,教师的教学个性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渐被淹没。新课程改革呼吁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这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并提供相应的条件,科学引导教师教学个性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教师;教学个性;问题与对策

  教育要培养个性发展的学生,教师必须是有个性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法预期的。在当下追求个性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让更多的教师养成教学个性是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命题。

  一、什么是教师的教学个性

  笔者查阅了几十篇关于教师个性化研究的文章,发现国外学术界对“教师教学个性”十分重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研究,我国是从 20 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关注教学个性。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基本上是从心理学和哲学层面来理解教师教学个性的。

  心理学层面比较典型的定义有:“教学个性是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 才能、 气质等因素与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在教学过程中相结合而形成的成熟、稳定的产物”;从哲学角度出发对教学个性做出的解释则着重于教师教学行为的与众不同。“教学的个性是一个教师授课区别于他人的、 非模仿性的风格。[1]”

  也有学者把两者融为一体,来阐释教师的教学个性。“课的个性是一个教师授课区别于他人的、非模仿性的风格,它是一种独创,是教师‘自我在教学中的一种显示,具有个体性。其一,是教材的个性,根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领悟;其二,是教师的个性,根源于教师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他的情趣、 气质、性格。两者融为一体,并不断升华,即构成教师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 思维方式,形成课的个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艺术,它是教师对教材知识开发、加工的个性化解读,对学生个性化的把握,以及对教学生成过程的个性化创新。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教学方法,灵活处理课堂问题的技巧和风格。

  二、教师教学个性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许多地方教师的教学个性被淡化和忽视,对有经验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无法得到尊重和施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知识解读机械化

  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工具。在教学中,知识主要以教材为载体出现于课堂。按照教育的本来之义,教材与教师、教学三者的关系,应是“教师用教材教学”,但事实上三者之间蜕变成“教师在教学中教教材”。很多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尽可能地根据教材要求组织教学,他们关注的中心是如何去教,即如何落实教材的各项知识点。

  教师们在照搬教材的同时,又把教学参考书当成了对教材知识的唯一“公共阐释”。因为考试的评分标准就是依据教参。结果,在教材至上、唯“教参”马首是瞻的同时,教师对课堂知识的个人理解没有容身之地,教师的知识话语权不知不觉中被消解得无影无踪[2]。

  2.教学过程模式化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要向有限的课堂时间要效率,不断地推广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加强集体备课,要求教师要采取统一的上課进度、统一的教案、统一的教辅资料。甚至有的学校对教师上课的具体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如:老师的讲授时间不能多于多少分钟;必须要有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的环节;必须要有课堂练习环节……诚然,这些具体化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提高整体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学校的整体考试成绩有很大的帮助。但笔者同时也看到,教师被严格地限制在比较固定又相对封闭的框架中,没有当作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和具有丰富多样的创造性的个体受到应有的尊重。

  3.质量评价唯分化

  素质教育喊了若干年,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变革。无论是以前的统考,还是现在的学业水平调研,都常常换汤不换药,考试仍然是以卷面分数论英雄。而学生的分数又与教师的众多利益挂钩,如: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导致为了综合指数和名次,教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依据考试的标准,加强训练,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师生都苦不堪言。

  4.工作态度敷衍化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以“人”的身份参与,课堂应是师生个体展示生命自我的场所。时下的教学生活中却难以找到教师的这种事业精神,不少教师尚停留在把教学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的境界。为了完成国家、社会所赋予的任务,教师们每天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中按部就班,每一个环节都只是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出席的是一个没有个人情感、没有个人喜恶的社会工作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忘我”工作中,不少血气方刚、激情澎湃的年轻人逐渐地成了死气沉沉、了无活力与激情的教书匠。

  三、教师教学个性发展中的养成

  1.丰富教师个人的知识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百卷书,交百人友”,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形成个性独特的解读。

  例如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有的教师机敏多才,心窍玲珑,随手化用,妙语连珠,作文天地的枯燥与单调因他而消隐,而生机盎然;有的教师温润如玉,悠然隽永,如行到水穷处的闲云,语文的山山水水在他的指点下逸趣横生;有的教师诙谐睿智,幽默朴素的演绎,引得台上台下言笑晏晏,情趣融融……这样个性十足的教学解读是很难复制的,只有在教师具备这种独特解读的能力时,一切才有可能实现。endprint

  2.寻找自身发展的个性特点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专业特长。合理利用智能优势,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才能继而形成教师个性。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寻找自身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并加以提炼。例如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在诸子百家中个性鲜明,故能培养出个性迥异的七十二贤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独树一帜,故能培养出个性张扬的哲学巨人柏拉图。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薛法根的智慧教学等个性特色十分鲜明,各自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出来。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3]”

  四、打造独立思想的个性课堂

  1.鼓励不为“模式”而束缚的课堂

  很多青年教师喜欢将名家教學模式、经验技巧搬上自己的课堂。但是,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任何教学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的过程,尽管有些东西是跨时空相通相连的,但一味追寻模仿别人现成的东西,正应了一句话,“顺着别人脚印走,踩出来的是坑而不是路!”

  一个有个性的教师是要有独立思想来支撑的。没有个性化的教学思想,教师就不可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思想是在自己实践并在对他人经验改造吸收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和发展,应该在统摄提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用习得的经验来印证自身实践的体验,通过不断对照反思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整合改造来重塑教学行为,如此教师才能创生出自己的思想,彰显自身的个性,揭示语文教育的真谛[4]。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鉴赏意境的同时,也更应有其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有所创造。这一行为最能体现教学过程的个性环节。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在教学遵循这一规律的前提下,教学个性可以百花齐放。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思路,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形成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

  2.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

  目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仅局限于成绩,而忽略了德、体、美、劳等方面,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注重对学生全面的考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3.展现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富有个性化的作业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仍然以固定的班级作为教育的单位,这种教学形式大多为秧田式,大多数学生则是“听众”,缺乏与老师有交流的机会。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往往使某些老师只专注于某些学生,而一些不被老师专注的学生往往个性得不到培养,丧失了宝贵时间,耽误了学生的前程,因而新世纪追求个性化的教学必须采取综合化、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4.打造理想高远的教学境界

  教师工作的简单重复、敷衍了事,往往是因为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

  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起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总之,“要成全学生的生命,先要成全教师的生命”。只有重视每一名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培养,才能真正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才能让每一名教师走上自己的教学生命不断成长的必由之路[5]。期待更多的教师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实现教师的教学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启芹.教师教学个性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11(12).

  [2] 黎平辉.教师教学个性的现实困境及出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9(2).

  [3] 王乐芬.聆听名师 铭记名师[J].语文教学通讯,2006(7).

  [4]商德远.个性课堂——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J].新课程研究,2012(4).

  [5]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北宋政治得失与政治文化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