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论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

作者:鏈?煡 时间:2017-11-21 阅读:( )

  曹满玉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生态人格

  自人类步入工业文明以来,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极端气候等现象频频发生,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各领域、各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的生态危机其实与人类的心态危机是一体为二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不仅要从自然出发,更应该从人出发,反思人类自身,以更高的姿态认识人类、转变观念、升华精神境界,要积极培育主体人格的生态性,促进现代人形成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人格。

  一、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生态人格的内涵

  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息息相关,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变化的主体,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形成了“原始文明的‘族群人格’、农业文明的‘依附性人格’和工业文明的‘单向度人格’等三种不同的人格模式”,这三种模式都没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找到平衡合理的生存方式。在现代工业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是能够适应生态文明的健康人格模式,是具有生态规定性的一种新型的道德人格。

  (一)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

  生态人格是伴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而产生的,它是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在农业社会,个体人格体现为对自然的“依附性”特征,由于经济与技术水平有限,人们无法正确解释自然现象,常常信奉自然为神灵,使得个体人格受制于自然环境。在工业社会,个体人格体现为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大自然由神坛位置屈降为人们获得物质财富的工具,人类肆无忌惮地开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个体人格也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原本具有的精神自我。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是对前两个阶段人格的继承和发展,它一方面肯定现代文化人格的主体性内核,另一方面继承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一体的人格特征,它建立在生态理念基础之上,体现了个体人格的生态特征,将人类与自然界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二)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要求

  人格具有精神自我与道德主体两种实质,生态人格归属人格的道德主体实质,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要求。首先,人类天然就具有人格,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这更多地体现为心理学所研究的人的精神自我。其次,人类在社会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作为道德主体参与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道德主体意义上的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与特定的生产条件、社会环境、发展状态和文化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道德主体意义上的人格应该表现为不断超越应然状态的自我,能够适时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规范,来适应当下的社会现实,实现自我成就与自我完善。因此,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要求,是我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后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将环境道德素养内化为人的良知,并促进人类实现对人与自然双重生态化实践的新型人格样态。

  二、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生态人格的特征

  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不仅在内涵上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层关切,更在特征表现上从“真、善、美”三个角度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诉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实质。

  (一)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体现了对“真”的追求

  绿色发展理念的“真”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追求,“真”体现为规律性与真理性。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能够遵循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当前人与自然关系之间产生的矛盾,并基于理性分析对个体行为作出正确的调整与回应,能够在自然活动中把握自然真理,不仅重视人类自身,肯定人类的主体地位,更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按照人与物的双重尺度来开展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活动。

  (二)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体现了对“善”的诠释

  绿色发展理念的“善”是对生态德性的完满诠释,“善”体现为合目的性与价值性。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强调人类归还自然一个平和友好的生存环境,更要求人类自身实现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融合境界,在自然中感悟“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将基础人伦道德范围扩展至大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给予自然无限的关爱与善意,对大自然担负起生态道德责任,使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共同抵达完满境界。

  (三)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体现了对“美”的体悟

  绿色发展理念的“美”是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美”体现为合理想性与和谐性。没有一件艺术品敢于与大自然媲美,大自然是这世界上最和谐最美丽的艺术作品。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能够在大自然中欣赏并感受自然之美,将个人以及社会的美好愿景寄托于自然当中,从中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体悟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真谛,从而丰富人类情感、实现生命节律、升华精神境界。

  三、塑造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人格

  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吻合,力求人类在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教育、开展生态实践三方面塑造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人格。

  (一)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塑造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人格的理论基础与精神要领,弘扬生态文化,要在了解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多学科多角度地把握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要以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等为理论依托,传播生态文化基本知识,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意识,使得人们更加科学、更加客观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现代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从中提升个体环境道德素养,实现人类真诚保护地球的美好愿望。

  (二)加强生态教育

  生态文化的培育,对于公民形成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人格,推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生态教育要促进公民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行为准则相统一,要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从政府、学校、家庭三方面对公众传播生态知识,在学校中设立生态环境通识课程,传授环境伦理学基本理论,强调环境伦理的重要价值,并鼓励民众深入自然,在自然之中体味生态之美。

  (三)开展生态实践

  生态实践是生态人格从培育到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人类自身落实生态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人格应该在生产实践中节约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环境;在生活实践中提倡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与此同时,要鼓励公民走进自然,深入自然,感知自然之美,培养生态审美情趣与环境道德素养,与自然和谐互动,成为生态文明的推动者与行动者。

  参考文献:

  [1] 曾建平、黄以胜、彭立威:试析生态人格的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7

  [2] 彭立威:论生态人格的缺失及其价值旨归[J],应用伦理学前沿,2011.04

  [3] 岳伟、徐洁:培育生态人格—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使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1

  作者信息:

  曹满玉,女,山西大同,199102,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伦理学专业,应用伦理学方向

  

上一篇:乔尔·科威尔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思想探析

下一篇: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材料科学”全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