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当前位置: > 论文发表 > 高校教学论文 >

论考试风险对学习的反拨效应

作者:未知 时间:2015-07-27 阅读:( )

        郝晨先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考试旨在改进教学,推动改革,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也颇受诟病。本文从考试风险因素出发,分析了风险因素与反拨效应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其对学习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高风险考试;考试风险;反拨效应;考生

  一、引言

  考试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法,其目的是客观、准确的测量学生的能力水平,激励学生学习,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优缺点进行反馈,以改善教学。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考试目的却逐渐被异化。过往20多年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使教师改革教学内容,但它对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结合我国的一些高风险考试,本文立足于考试风险最直接的承担者—学生这一涉考者,以考试风险为切入点,集中探讨考试风险对学习的影响。

  二、考试风险与反拨效应

  一项考试因其专业质量好,信度和效度高,往往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从而被赋予社会权重。当考试的社会影响范围越广,其社会权重也就越大,考试风险,即考试的重要性(Madaus,1988),随之也越高,特别是当考试不再重点着力于对教学成果的评价,而成为甄别、选拔的主要工具时,情况更是如此。通常考试结果用分数来进行表达,那些考试分数会对涉考者产生重大而直接影响(如毕业、升学、就业等等)的考试被称做高风险考试,如我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高考。

  反拨效应源于考试的重要性(亓鲁霞,2006),用以指考试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反拨效应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效应会极大限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正面的反拨效应是考试设计人员开发考试时预期实现的敦学促教,但这只是考试的期望反拨效应,并不一定可以实现。原因而在?这涉及到教育体系的诸多环节,包括一线教师的知识水平、学校和社会的要求、考试本身的缺陷等等,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因为高风险考试的风险性。

  一般而言,一项考试若无风险,即考试结果不会针对学生表现做出任何重要决定,学生对该考试便不予理睬,例如以色列阿拉伯语考试的目的是为提升该语言在本国地位,在考试实施期间,因该考试结果不会给师生带来任何后果,考试的反拨效应几近为零。受此启示,考试要实现其期望效应,必须具有风险性。但当考试风险过高时,情况又是如何?以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作为典型的高风险考试,四六级考试的设计初衷是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落实,同时考核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四六级考试的性质和目的发生了异化。不少学校将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奖惩制度、入党、甚至毕业挂钩,同时还以此评估教师业绩,部分社会用人单位把四六级考试分数作为接纳大学生入职的一个考核条件。,所有这些原非考试设计者的预期初衷,却极大地增加了考试的风险,无端增多了涉考群体,预期反拨效应的实现也无从谈起。

  接下来,我们对应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具体观察高风险考试对学习的影响。

  三、高考试风险对学习的影响

  1. 教学大纲规定了一定阶段内学生所要掌握的全部知识涵要,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一项考试不可能测试到全部所要求的知识点。考试只是从中抽取一部分来进行测试,以此推论学生的知识能力,这就是考试的抽样性。受到考试抽样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似乎也在抽样,具体表现为考试指挥学习,学习内容片面针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考试所涵盖的内容和技能备受考生重视,而其他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和形式却被束之高阁。有研究表明,为通过考试,大部分学生只学习考试对应的知识,针对具体考试题型培养应试技巧,这种过分重视考试内容与应试技能的行为造成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高风险促使学生针对考试去学习,受限于学习内容和方法,同时采取不正确的学习策略,这些做法被认为是典型的应试学习,是消极后效的集中体现。学习过程如果频频围绕考试,学生思想势必受到束缚,无益于培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还可能造成高分低能的后果。

  2. 考试成绩有高有低,这是客观存在,一项科学的考试应当在表现考生成绩差异的同时,还应起到反馈学习情况的作用,即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为其指出改进方向。但在高风险考试的影响下,考试风险被抬高,过度强调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忽视其评价、反馈作用。将考生的相关能力区分开来本无可厚非,可是,如果区分成为考试的主要用意,学生的关注重点便不再是考试后的改进发展,而是转移到升学、取得高分。学校将学生的成绩排队,或公之于众,由此得益的是小部分学习尖子,学习动力更足。而多数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屡遭打击,学习使其蒙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自信心受到伤害,学习动力下降。在这种状态下,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教师、家长产生逆反心理。

  3. 众所周知,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持续倾注过程,从生疏到熟练,学生需要广泛涉猎各家之言,不断的拓展知识储备。在高风险考试背景下,以升学为唯一目标,提高了考试分数却无法将知识学以致用。这种近期、短效的学习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潜能和禀赋的开发,无法使学习成为其人生追求、自觉行动,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往往是高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以四六级考试为例,大规模长时间的备考虽然暂时提高了分数,却不可能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一些用人单位也表示以高分毕业的专业学生不具备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4. 高风险挑战考试诚信。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使得某些能力没有达到要求的考生为取得升学机会只得诉诸于作弊,2015年江西南昌替考,河南替考便是例证。考试风险愈大,学生作弊的动机愈高。这不是考试本身的五难题,而是赋予考试过高社会权重造成的解决问题的更本办法就是减轻权重,不要把考试结果作为评估人才的唯一手段。

  四、结语

  从本文的分析可知,一个考试若无风险,便失去了影响力,不可能发挥期望反拨效应去促进教学。但是考试的风险如果过高,同样难以取得期望反拨效应,因为过高的风险必然导致严重的应试,鉴于这种情况,考试要实现预期反拨效应,就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协同努力,正确对待考试。规避消极后效,提升积极后效。

  参考文献

  [1]杨惠中,桂诗春:语言测试的社会学思考[J]. 现代外语,2007,(4)

  [2]杨惠中,金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分数解释[J]. 外语界,2001,(1)

  [3]亓鲁霞,考试风险与期望反拨效应之间的关系[J]. 外语测试与教学,2011(1)

  [4]亓鲁霞,论考试后效[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5] Madaus G F. The influence of testing on the curriculum [A]. In Tanner L N. Critical Issues in

  Curriculum: Eighty-seve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作者简介:郝晨先(1989— ),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学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方向

上一篇:论考试风险对学习的反拨效应

下一篇:论考试风险对学习的反拨效应

奇速英语直播体验课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